第二個時期是1949—1957年。這個時期主要是編譯蘇聯中學化學教材。建國初期,中學一般暫用舊化學課本。1952年秋,在全國推廣使用前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編譯的蘇聯十年製學校化學課本(通稱“東北本”)。“東北本”初中化學以原子-分子論為理論基礎,位置比較靠後。高中化學以元素周期係為係統,注重周期律對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的指導作用。1953年秋季,全國開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1952年新大綱編譯的第二套蘇聯課本。在這套課本裏,初中把原子-分子論的位置提前,高中更加嚴格地以周期係為體係,甚至把有機化學也納入碳族中,並用曲管代替常用儀器做實驗。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又根據新修訂的大綱草案編譯了第三套蘇聯化學課本,這套課本強調基本生產技術教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但化工生產講得過多、過細。
上述以蘇聯中學化學課本為藍本編譯的三套課本在全國的使用,對統一全國中學化學教學的標準以及提高教學質量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三套課本的內容基本上仍屬於描述化學,它們有以下特點: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基礎理論對整個教材的指導作用;突出重點元素化合物,隻講主族,不講副族;注意聯係工業生產實際;加強了化學實驗與教材內容的緊密聯係。
第三個時期是1960—1966年。這個時期主要是總結經驗,編寫我國自己的化學教材。1958年由於“左”的思想影響,全國停止使用統一教材。這段時期某些地方和學校編寫的一些化學教材有的以生產為綱,削弱了基礎知識,有的內容過於艱深,分量太重,難教難學,推行不久即停止了使用。196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統一編寫課本。這次編寫事先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初步參考了古今中外編寫中學化學課本的經驗,特別是總結了建國以來廣大中學化學教師的教學經驗和編寫中學化學課本的經驗,批判了過去照抄外國課本的做法。1963年5月,教育部發布了《全日製中學化學教學大綱(草案)》,1963年下半年開始供應新十二年製初、高中化學課本(共4冊)。這一套大綱和課本在加強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反映化學科學新成就,聯係社會生活實際,培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以及教材編排體係等方麵,均有較大的改進,比較符合我國的教學實際,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好評,認為是建國以來最好的一份化學教學大綱和一套化學教材。
第四個時期是1977年以來化學課程教材開發的新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化學課程教材的建設反映了當代化學科學研究的趨勢,即從主要是宏觀的向微觀過渡,從主要是描述性的向推理性過渡,從主要是定性的向定量過渡。1978年,為了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進一步總結了建國以來,特別是1963年編寫大綱和課本的經驗,初步吸收了國外中學化學課程編寫的一些經驗,製訂了《全日製十年製學校中學化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和編寫了相應的十年製學校化學課本(試用本)。這份大綱和這套課本提高了化學教學的理論水平和起點,加強了以物質結構為主線的編排體係,增加了一定數量的定量實驗,同時采用對理論知識和元素化合物知識並重的處理方法,保持了相當分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使用中受到教師的歡迎,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突出表現在課本的適應麵較窄,教材分量較重,理論難度較大,造成學生負擔較重。為此,1980年5月對《全日製十年製學校中學化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作了修改,降低了某些理論知識的難度,把某些知識改為選學。1983年又製定了高中化學科兩種要求(基本要求和較高要求)的教學綱要(草案),以減輕學生負擔。1985年又頒布了《調整初中化學教學要求的意見》。這一係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材的難度,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1986年國家教委製訂了《全日製中學化學教學大綱》,1989年頒發了《九年製義務教育全日製初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初審稿)》,此後又分別於1990年和1992年對這兩個大綱進行了修訂,頒發了《全日製中學化學教學大綱(修訂本》和《九年義務教育全日製初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試用)》,現正著手製訂與義務教育大綱相銜接的新高中化學教學大綱。這些新的教學大綱使化學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更為明確,有力地促進了我國中學化學教材向高水平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