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中學化學教材的建設中,還經曆過兩段不正常時期,一是1958年,二是1966—1976年的十年動亂。在這兩段時期,原來的中學化學課本都受到了批判,全部停止使用,各地一般都自編教材,搞所謂“典型生產引路”,嚴重削弱了化學基礎知識,教材體係十分混亂。1958年的不正常狀況很快得到扭轉,以後的十年動亂卻造成了化學教材的大倒退,教學質量異常低下。
綜上所述,我國中學化學教材的發展,經曆了一個曲折前進的過程,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誤,這為我們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教訓。對這些經驗教訓認真加以總結思考,對將來課程教材的編製大有裨益。
首先,必須重視課程編製理論的研究,提高課程編製的科學水平。課程編製有其客觀的科學規律,即任何課程的編製都要受到社會需要、科技發展、教師水平、學生特點以及學校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製約。1958年和1966年化學教材編製出現的兩次失誤,實質上是當時完全違背客觀規律辦事的社會意識在課程編製領域的反映。1978年編製的化學課程教材適應當時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需要,但又忽視了教師和學生的水平及特點,使教材的適用麵較窄,教師和學生的負擔較重。因此,隻有加強課程編製理論的研究,探討各種因素對課程編製的影響,用科學理論指導課程教材的編製,才能在課程編製中正確處理好各種關係,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建立一套科學的化學課程教材編製理論和模式,通過調查研究——製訂方案——編製課程計劃和課本——進行教學實驗——培訓教師——評價實驗結果……這樣的科研之路,使課程教材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完善,在穩定中求發展,避免朝令夕改,輕易否定的錯誤做法。
其次,課程編製要正確處理理論與實際的關係。中學化學教材內容主要包括化學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化學實驗、化學計算和聯係生產生活實際的知識,其中化學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化學用語屬於理論知識,其餘部分內容基本上屬於實際知識。正確處理理論與實際的關係,就是要處理好教材中理論知識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編排問題;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的編排問題,以及理論知識聯係生產生活實際的問題。要加強理論知識在教材中的指導作用,但不能因此而削弱元素化合物知識。1978年的課本堅持理論知識和元素化合物知識並重,采用基礎理論和元素化合物知識穿插編排的方法,實踐證明是合理的,教學效果較好。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是理論聯係實際的重要途徑,要充分認識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在中學化學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將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與教材內容統籌編排,增強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的啟發性和探索性,采取多種形式,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計算技能。要研究理論知識聯係生產、生活實際的意義,防止重視了一方麵而忽視了另一方麵。特別是理論聯係實際的內容包括哪一些,聯係到什麼程度,是中學化學教材中極為敏感的問題。1978年的課本在理論聯係實際方麵,著重講授基本原理,而不涉及生產細節,受到了教師的歡迎。但是它隻側重於聯係工農業生產實際,忽視了對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聯係。當前,根據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如何更新和發展聯係實際的內容就顯得更為重要。
第三,在課程編製中要正確地學習國外化學教材的經驗。50年代針對舊中國化學教育落後的現實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學習蘇聯的經驗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照搬照抄,蘇聯教材中隻重視知識傳授,不重視能力培養等消極因素也給我國化學教育留下深刻的不良影響。70年代末學習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教育經驗,不考慮當時我國的國情,大跨步地提高教材的理論水平,給教師和學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因此學習國外教材經驗,必須結合我國國情與我國中學化學教學的實際情況,決不能迷信盲從,全盤照搬。應該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廣開思路,博采各國之長,不能偏學一國。不但要研究學習外國教材的內容、體係、分量、實驗、習題等,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該教材產生的教育環境。要全麵了解各個國家的教育政策、法令,了解他們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教材的適用範圍以及經驗教訓,決不可以偏概全。要在立足本國的基礎上,研究世界化學教育的發展和趨勢,兼收並蓄,編製出具有我國特色的、符合我國國情的化學課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