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分類
為了探討化學課程編製的理論基礎,需要先討論課程的分類。因為課程理論與課程分類有關,不同的課程形態往往有不同的理論基礎。
就學習者受教育的環境來看,課程大多分為兩類,即學校課程(學習者在校內受教育)和社會課程(學習者在校外受教育)。學校課程又分顯在課程和潛隱課程兩類。所謂顯在課程是指課程計劃規定的課程,如課程表中排定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課程,或者課程表上未排定的課外活動。學科課程有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有教師講授。課外活動雖無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但也有一定的計劃和教師指導。
所謂潛隱課程,是指課程計劃上未明確規定的、無形的、但在學校教育中卻起著重要作用的那些課程。像校風、校紀,學校的傳統,學校的榮譽,學校的規章製度、懲獎條例,師生關係和同學間關係等,都屬於這類課程,它們無時無刻不對學生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社會課程是指學習者在校外即在社會上受教育的課程。這類課程分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兩類。學生從出生到成年進入社會,相當長一段時間要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父母、親屬是學生最早接觸的教師。家庭教育對於人的一生成長往往能起到巨大的作用。所謂社會教育,就是指學生以社會為課堂,以群眾為教師,在生產、生活或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中受到鍛煉、磨礪,使自己逐漸成熟起來。毛澤東同誌所說的“社會是個大學校”,就是這個意思。
就學習者受教育的內容看,課程可分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五個方麵。
就學習者在受教育時獨立活動的程度看,課程可分為獨立活動程度小的和獨立活動程度大的兩類。獨立活動程度小的,如學校課程,家庭教育,學生總是在教師、家長、成人的影響之下進行學習的。獨立活動程度大的,如社會實踐活動,受教育者作為社會的平等成員參與社會活動,從中受到教育。
學校顯在課程根據課程間分化與綜合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學科課程。按學科分科設課,如語文課、化學課、生物課等,都屬於學科課程。
相關課程。保持原學科的劃分,尋求兩門或幾門學科之間的某種共同點,在教學上互相配合,以達到加強課程之間橫向聯係的目的。如物理與數學、物理與化學,均屬於相關課程。
融合課程,又稱合科課程。即把有內在聯係的不同學科合並為一門新的學科,如把動物學、植物學與生理衛生合並為生物。
廣域課程,又稱綜合課程,是對知識更高的綜合。一般說來,它包含某一完整的知識分支,或兩個及兩個以上知識分支的內容。如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天文的自然科學或綜合理科,就屬於廣域課程。
核心課程。這個詞有兩個涵義,一個涵義是每個學生必須學習的基礎內容,與此涵義相當的課程如美國的《跨學科入門化學》(IAC),其基礎部分就是核心課程。另一個涵義是以人們關心的某些社會問題為核心來組織課程內容。我國高中開設的《環境保護》就屬於這類課程。這類課程完全打破了學科界限,是對知識內容進行高度的綜合。
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兒童中心課程。這種課程以兒童從事某種活動的動機為中心來組織,通過兒童的活動來學習知識、技能和解決問題。在活動當中教師隻當顧問、參謀,根據活動的需要,教給兒童有關的知識和技能。由於兒童的興趣和活動是多樣性的,因此這種課程完全打破了學科界限,是高度綜合的。
上述課程,從學科課程到活動課程,知識綜合的趨勢越來越強。反過來,從活動課程到學科課程,知識分化的趨勢越來越強。也就是說,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是兩個極端,其餘均屬過渡狀態,如圖2-1所示。
根據上述分類方法,世界各國開設的化學課程可分為單科化學、綜合理科、核心課程和問題中心課程幾類,以開設單科化學和綜合理科的居多,核心課程和問題中心課程近來也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