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理科有利於這個認識過程的實施。因為它的選題常是一些具有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其教學過程基本上按下列程序進行:
在分科課程中,這些問題在幾門課程的學習中均可能涉及到,但教學常停留在就本門學科的角度進行分析的一步,最後綜合解決問題往往靠學生自己去進行,而實際上許多學生並未自覺地去進行。因此比較起來,綜合理科有利於培養綜合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理科的優越性,需要在適當的條件下才能發揮,也就是說,它有自己的適用範圍。
回顧自然科學課程發展的曆史,與自然科學自身的發展曆史相當,都經曆了這樣一個過程:
從上圖可以看出,自然科學課程的綜合分化演變,是人們對自然界認識水平發展的反映。顯然,學校安排自然科學課程的組織形式時,也應與學生的學習水平相當。
教學實踐證明,綜合理科在兩種情況下教學效果最好。
在科學教育的初級階段,如小學和初中階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水平,應向學生提供一些實實在在的科學常識,教學中要多擺事實,少講道理,重點在於指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些知識有助於學生對自然界獲得一個宏觀的、粗淺的認識。這個階段的教學內容寬而淺,用不著分科。
在科學教育的高級階段,如高中的後期和大學,學生的雙基比較紮實,頭腦中已經積累了比較多的事實和比較豐富、係統、深入的理論、概念,此時可以比較全麵、深入地探討一些綜合性的實際問題。如在高三年級開設綜合課程環境科學,由於學生已具有足夠的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學習起來無甚障礙。因此,在這個階段適當多開一些綜合課程,既有利於加強科學教育與社會的聯係,又有利於鞏固前一階段分科課程學習的知識。
在科學教育的中級階段,即高中前期,是不適合開設綜合理科的。在這個階段,教給學生一些綜合的科普常識,已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要求。他們對於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不僅要求知其然,還要求知其所以然。但要是教給他們廣泛聯係各門自然科學的高深的交叉科學,他們又因為知識準備不夠而接受不了。因此,這個階段以係統的分科教學效果為最好。這樣可以使學生紮實地學到係統的各門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他們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我國初中未開設綜合理科,而開設分科化學,不僅有其曆史淵源,也有其現實的需要。在西方發達國家,高中已經普及,不上大學的學生,一般是在高中畢業後就業。對於初中階段的自然科學知識教學,要求不高,開設綜合理科是恰當的。但是在我國,多數學生讀完初中就要就業。他們的自然科學知識是職前培訓的文化基礎。基於這一點,我國初中分科自然科學課程的理論水平和知識量,均高於和大於外國初中綜合理科內的相應學科。如果按現在分科教學大綱的知識點和教學要求來組織綜合理科,一是達不到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目的,二是對於如此大量的材料打亂學科係統編排,反而不如分科編排的邏輯線索清晰,便教易學。這是我國長期維持初中自然科學分科設課的重要原因。當然,師資一時難以解決和初中有設分科化學的傳統習慣,也是重要的原因。
中學化學課程除開設必修課外,還應開設選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