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化學課程計劃(3 / 3)

必修課是課程計劃規定為達到培養目標所必須開設的課程,選修課是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誌向進行選擇學習的一種課程,它們共同承擔培養合格中學畢業生的任務。

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重視選修課程,必修課要求比較低。譬如高中自然科學課程,在美國就是選修。有許多學生,為了省力,隻選生物,不選物理和化學。西方國家的這種做法,根源是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其培養目標是重視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發展。重視選修課、放鬆必修課的課程計劃,其優點是有利於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有利於拔尖人才的培養,其缺點是學生群整體文化科學素質低,不整齊。美國有的學生高中都畢業了,竟還是科盲,就是這種缺點的典型表現。

我國的情況與西方正好相反,重必修,輕選修,甚至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開設選修課。究其原因,是我國的培養目標重視統一的規格,教育中重視集體主義精神,重視共性,比較忽視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即使在必修課中,也隻注重為學生升學做準備,而不注重為學生進入社會就業打基礎。這樣,在整個課程計劃中,因材施教的精神是體現不夠的。

近年來,我國總結了曆史經驗教訓,把選修課納入了課程計劃。化學課程的選修課分必選課和任選課兩種。必選課與文理分科掛鉤,它是選學理科的學生必須學習的化學課程。任選課是全體學生根據自己誌趣愛好或就業需要而選修的化學課程。選修課的時間應從實際出發,可長可短,從幾周、一學期到一學年不等。

中學除應開設化學學科課程外,還應開設化學活動課程,用活動課程來彌補學科課程的缺陷。化學活動課程有多種組織形式,常見的有:課外化學興趣小組,參觀廠礦、科研單位、科技展覽,對當地化學工業、環境汙染及環境保護、農藥和化肥的使用與保管,以及衛生、保健等情況進行社會調查和研究,舉辦專題講座和論文報告會,開展化學競賽等。

二、我國中學化學課程計劃

化學課程的年級設置、周課時和總課時,是化學課程計劃的基本組成部分。為了研究的方便,現將我國曆年來化學課程計劃變化的情況與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的化學課程計劃做一對比見表3-1、表3-2。

從表3-1可以看出,自建國以來,我國的化學課程多數情況下都是從初三到高三連續開設的,而且與物理課平行,這與某些西方國家(如美國)的課程計劃不同。後者往往把化學課集中安排在一年內學完,且與物理課不平行開設。這兩種課程計劃各有優缺點。我國的課程計劃的優點是化學周課時不多,學生負擔不重,且不易遺忘。與物理課有交叉的內容,如測量方法與數據處理、氣體定律、核反應等,可以統籌分工,不致於互相重複。缺點是每學年課程門類多,學生精力分散。集中排課的計劃優點是各學年課程門類少,學生精力集中。缺點是化學課中要用到的物理概念得自己打基礎(因為化學課比較容易,總是安排在物理課之前學),會與物理課有一定重複,浪費時間。

研究表3-1和表3-2的數據可以發現,各國由於國情和教育傳統不同,化學課程的學時相差甚遠,有的少到90學時(意大利),也有的多到530學時(聯合王國)。建國4O多年來,我國化學課時變化不大,始終在300—400學時之間,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這個數字不能算小,這說明在提高教學效率方麵,我們是有潛力可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