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隊伍的建設
在新中國出版事業的諸多因素中,起決定作用的,歸根結底是人的因素,因此出版隊伍的建設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一支忠誠於人民出版事業而勤奮工作的出版隊伍,中國的社會主義出版事業能建設成今天這樣的規模、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那是不可能的。同整個出版事業一樣,中國出版隊伍的建設雖然也經曆過曲折,然而四十年來,它經過組建、擴充、發展和壯大等幾個階段,至一九八九年已擁有包括編輯出版、書刊印刷、圖書發行、科學研究等工作人員在內的將近30萬人的隊伍。這支隊伍裏有一大批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高級專家,有數以萬計的知識比較豐富、業務比較嫻熟的編輯人員,有十多萬全心全意致力於為廣大讀者輸送精神食糧的發行人員,有十幾萬掌握現代印刷技術的工人。他們默默耕耘,辛勤勞動,在中國社會主義出版事業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出版隊伍,是在長期艱苦鬥爭中逐步形成,隨著社會主義出版事業的發展而壯大的。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從事出版事業並作出有益貢獻的大致可分為三部分力量。一支是以解放社和新華書店為骨幹的解放區的出版工作者。在過去十多年的歲月裏,他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克服戰爭環境和物資極其缺乏所帶來的困難,出版書刊,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宣傳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崇高目標而艱辛地工作著。隨著革命戰爭的勝利和解放區的不斷擴大,革命的出版事業也日益發展,到新中國成立前夕,新華書店在各地的分支店已有735處(另有印刷廠29處),職工達8100多人。另一支是以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三家為主的國統區內的進步書刊出版工作者。他們在中共地下組織的領導和進步人士的支持下,為傳播進步的思想和文化知識,同國民黨頑固勢力進行迂回曲折的鬥爭,並取得顯著成績。這支隊伍的人數雖然隻有數百人,但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三家書店曾多次輸送工作人員到根據地從事出版發行工作;在解放戰爭迅猛向全國發展的最後一兩年中,他們又調出工作人員參加新解放區新華書店的組建工作,並且正式轉為新華書店的工作人員。因此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20處總店和分店,隻有職工350多人。此外,其它進步書店和雜誌社也有一二百人。再一支是以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開明書店、北新書局等為代表的大中型民營企業的出版工作者。他們中不僅有許多愛國有識之士,而且還曾有不少共產黨員、民主人士和學者名流先後合作共事,在幾十年中編輯出版了大量中外文化科學知識書籍、學校教材、各類工具書和古籍,為文化事業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前夕,這類民營出版社約有180多家,職工約有1000人。加上書刊印刷廠和專事發行書刊的店、社、攤販的從業人員,這支隊伍的人數更多。以上三支出版力量,各有特點。如上所述,有的曾長期在革命出版戰線上曆練,有較好的政治素質和革命傳統,也有出版工作的實踐經驗,是組成新中國出版隊伍的骨幹力量;有的有較好的文化素質和從業經驗,在舊中國海內外的作者、讀者中有一定的影響,也是組成新中國出版隊伍不可缺少的力量。
新中國的成立,為三支大軍的會師創造了條件。開國大典的第三天,在首都北京舉行了為期十七天的全國新華書店出版工作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就是討論出版工作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經營走向統一領導,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隊伍、機構集中和統一的問題。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成立後,即具體規劃並著手進行調整、增設和健全組織機構,配備、調整和充實各類出版業務人員和領導力量等項工作。
首先進行的是清理整頓原有的出版機構和統一全國的新華書店。對國民黨官辦的書局(如世界書局、大東書局)實行接管後,其從業人員中條件適合的加以留用,其餘的另行作了安排。對經營得好的民營出版社派國家幹部加強領導,從業人員繼續使用;對其中個別的出版企業如開明書店,在一九五○年即實行了公私合營。對新中國成立過程中各地相繼建立的新華書店,在新華書店總管理處指導下,逐步實行統一管理,到一九五○年九月,全國有大行政區級的總分店9處,省級的分店47處,縣級的支店889處,職工人數增加到1.2萬多人。
緊接著,根據第一屆全國出版會議(一九五○年九月舉行)決定,原是集編輯出版、印刷、發行三項工作於一體的新華書店分為相應的三個專業係統。把新華書店總管理處及各總分店中的出版、廠務兩個業務部門劃分出來另行成立人民出版社和充實新華印刷廠;各級新華書店成為單一專營發行的機構,並在各地積極發展發行網點。
此後幾年之內,為適應出版事業發展的需要,增加出版行業中國營經濟的比重,又新建了若幹國營的出版社(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書刊印刷廠(如外文印刷廠)和書店(如國際書店)。隨著出版、印刷、發行機構的日益增加,出版隊伍也日漸擴大,到一九五三年,據統計:有國營出版社58家、公私合營出版社7家;國營書刊印刷廠224家、公私合營印刷廠16家;國營書店134家、公私合營書店30家。其中編輯人員1210人(出版社的出版業務和行政管理人員缺統計數字),印刷廠職工1.2萬多人,書店職工2.3萬多人。出版隊伍約相當於共和國成立初期的3倍。
其次是對私營出版業進行全麵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頭幾年中,已初步調整和改造了一部分私營出版社、印刷廠和書店,組織了公私合營性質的聯合出版社和中國圖書發行公司。但至一九五二和一九五三年間,出版發行業中的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仍然占有相當比重。當時私營的出版社約有356家,印刷廠有853家,書店、書商1501家,據粗略統計其中編輯出版人員約500多人。一九五三年國家開始進入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上述私營出版發行業的經營方針和經營方式,已顯出很不適應社會主義出版事業發展的弊端,有的甚至是相違背,將它們納入國家有計劃經濟文化建設的軌道,顯得越來越迫切。因此從一九五四年開始,國家對私營出版業(包括印刷業、發行業)有步驟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具體的做法是,對基礎較好、社會影響較好的出版社改組為公私合營的出版社,其人員按照改組後的需要統一調配使用;對物力、人力均感單薄的出版社,則采取合並或裁撤機構、人員留用或改行的辦法處理。對印刷、發行單位(包括出版社兼營印刷或發行的),其設備和人員均並入國營或公私合營的印刷廠、書店。個體書商有的組成合作組,有的改行轉業。至一九五六年,全國私營出版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一年全國共有出版社101家(國營82家、公私合營19家),編輯出版人員5000多人;新華書店分支店2105處,圖書發行人員3.4萬人;書刊印刷廠職工2.5萬多人。出版行業職工總人數比共和國成立初期增長5倍,組成了一支具有相當的業務、技術水平和較好素質的出版隊伍。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在一九五六年底以前的那一段時間內,國家出版行政領導機關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調整和建立包括人事在內的出版係統的組織機構。對出版隊伍的建設,主要抓了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通過各種時事政策、政治理論學習和參加諸如土地改革工作等實際鍛煉,幫助廣大幹部、職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確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擁護共產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至於業務培訓,基本上是由各單位自行組織安排的。在平時強調邊幹邊學,通過工作實踐,勤練基本功,提高業務能力;並舉辦短期訓練班、業務講座等。一九五四年起的幾年內,還派出和保送一些編輯出版人員到大學進修(個別的出國留學)後,再回本單位工作。以上這些培訓方式,對提高一般編輯出版人員、特別是新參加工作者的業務水平,起了積極的作用。在此期間,印刷係統對職工的業務培訓工作已開始重視,如上海創辦了印刷學校、在文化部的文化學院內設置了印刷工藝專業等。“文化大革命”時期,培訓工作大受挫折。進入八十年代後,印刷隊伍的培訓工作已從高等印刷技術教育、職業教育到各級職工教育逐漸成龍配套,成效甚為顯著。發行係統的職工培訓工作,早年多由各單位自辦進行,比較零星而不係統,到一九五七年才開始有組織地開辦業務研究班,設立圖書發行學校、圖書發行幹部學校(不久即並入文化學院)、幹部訓練班等。十年動亂期間,培訓工作停頓。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隊伍培訓工作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一九五六年,中共中央召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後,各出版單位都加強了知識分子工作。對編輯出版人員中的知識分子適當改善了工作條件,調整了工資,提高了生活待遇,具備條件的發展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部分出版社還在本單位編輯人員中自行評議和授予專業職銜(分編審、編輯、助理編輯、見習編輯四級)。這些措施在調動編輯出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增強責任感,樹立事業心方麵,起了良好的作用。
在一九五七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前夕這段時間內的出版隊伍建設,主要是調整隊伍結構和加強編輯出版人員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如一九五八年,出版機構有較大的變動。根據中央指示,將商務印書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分出,成為出版外國學術著作和中外語文工具書的專業出版社;將中華書局從財經出版社分出,與古籍出版社合並,成為出版中國古籍的專業出版社。另外撤銷通俗讀物出版社建製,將部分業務及少量編輯出版人員並入人民出版社,大部分編輯出版人員分配到全國各地文化出版部門。同時根據形勢需要,又新建了農業、上海教育、天津百花文藝等出版社。總的來說,出版力量有所加強。又如一九六一到一九六三年,國家經受三年經濟困難後為調整國民經濟,提出減少職工和城市人口2000萬人,下鄉支援農業,出版係統也動員“萬人下放”,下屬出版、發行單位都按分配指標陸續精簡出一批工作人員,帶領家屬下放到基層,以致整個出版隊伍大約減少了8000多人(內新華書店的職工減少了6200人)。這些年來,出版發行機構經過裁並調整,至一九六五年底共有出版社109家(比一九五六年僅多了8家),編輯出版人員經過幾次清理精簡,人數略有減少;國營書店的發行網點比一九五六年減少三分之一,圖書發行人員減去了五分之一,僅印刷廠職工有所增加,達4.3萬人。這些人員編製大致能適應當時所承擔的出版任務。
在培訓和教育編輯出版人員方麵,較多地注意了編輯人才的培養。如中華書局曾委托北京大學中文係設立古典文獻專業,為它培養整理古籍的編輯人才;中央美術學院裝潢美術係受文化部出版局委托,曾在京、津、滬三地舉辦裝幀工作研究班,為出版社培養20多名裝幀設計人才。文化部在五六十年代還設立了文化學院,開設進修班和研究班,專門培訓編輯、出版、印刷和發行幹部。在出版社內部則實行編輯人員每年脫產一個月集中學習馬列著作的辦法。有的出版社為鼓勵編輯出版人員互相學習,共同提高,還在單位內舉辦書刊質量展覽會或編輯經驗交流展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