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新生寶寶入園關
教育研究與探索
作者:何藝
三歲左右的幼兒,即將離開父母的懷抱,進入幼兒園生活,在新生寶寶入園的第一天,有的孩子跑,有的孩子哭,比較混亂,大多數才入園的孩子情緒都非常低落。為什麼孩子會有如此表現?這不僅是孩子個性的差異,也是家長是否有做好孩子入幼兒園前的準備工作的問題。幼兒第一次入園表現的現象,心理學上叫做“分離焦慮”現象。所謂分離焦慮,是指孩子與自己的親人分離形成的煩躁、憂傷、緊張、恐慌、不安等情緒。有的緊纏父母不願離開,大聲哭鬧,有的孩子頭痛、肚子痛、尿頻等現象,有的說夢話……,幼兒對其親人的依戀程度越高,因分離而產生的焦慮程度也就越嚴重、時間也越長。怎樣緩解孩子入園焦慮,幫助孩子作好入園準備?
一、為幼兒做好心理準備
寶寶上幼兒園,對於每個家庭來說是件大事,家長任何焦慮、不安、恐懼等不良因素都會使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全家人都要對孩子去幼兒園的行為表示肯定和讚賞。可帶孩子到幼兒園走一走,玩一玩,看看幼兒園的生活,熟悉一下環境,要讓孩子感覺到,幼兒園是一個美好的地方,知道小朋友在幼兒園中做什麼,逐漸建立起“幼兒園”的概念。比如和鄰居中已上幼兒園的小朋友玩,故意大聲表揚小朋友,並得出結論:“難怪呀,原來是上了幼兒園呀,我的寶寶如果上了幼兒園也會很棒的……”這樣,孩子對上幼兒園會有一種期待的心理。
二、為孩子做好的能力準備
孩子掌握一些獨立生活的本領後,會更順利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增強自信心。
(一)學習獨立進餐。
孩子養成自己吃飯,固定時間吃飯、固定地點吃飯,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就是不偏食、不挑食。要鼓勵寶寶對各種不同的食物都願意嚐試,特別是一些較硬或是粗纖維的食物。
(二)學習獨立入廁。
新入園的孩子常把褲子尿濕了或是把大便弄到褲子裏,這主要是由於大多數孩子不會上廁所。要孩子學會上廁所,首先要解除他的緊張心理,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能自己上廁所了,同時讓孩子模擬蹲坑入廁的練習,家長要反複訓練。
(三)學習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
培養孩子清楚地表達自己意願的能力非常重要,尤其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利於老師了解孩子,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有意識與孩子進行溝通:“告訴媽媽,你想幹什麼?”還要提高孩子“敢說話、說得清”的能力,。例如,我們在接觸新入園寶寶的時候,會問一些簡單的問題:“孩子,這是什麼?”有些家長在旁邊會非常的緊張和著急地說:“快說呀,寶貝,這是鼻子!”這種包辦代替類型的家長沒有給孩子思考和說話的機會,沒有給孩子充分語言表達的時間,簡單的講就是沒有耐心地“等待”,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懶說話、怕說話的習慣。
三、為孩子做好生活準備
(一)物質準備。
與寶寶一起去商店挑一個可愛的小背包,讓他知道這是上幼兒園用的,小背包裏要準備一二套內衣褲,隔背的毛巾,都要寫上孩子名字,便於老師辨認。寶寶到幼兒園的衣服和鞋一定要舒適、方便脫穿。因為比別人穿脫慢而自尊心受到傷害。
(二)生活習慣的準備。
幼兒園作息製度中的午睡,是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措施之一。在家裏沒有午睡習慣的孩子,最好在上幼兒園之前父母要事先了解幼兒園的作息時間,配合幼兒園的一日生活調整孩子在家的作息時間表,如午睡習慣、早睡早起、按時進餐等,能養成午睡的習慣,這可減少孩子入園後的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