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長自身的心理準備

俗話說的好,孩子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當你們看到自己平時快樂孩子們此時哭鬧、無助、希望得到您的幫助時,您肯定會心疼,甚至教室裏外家長孩子一起哭,這些情景我們都能理解。要縮短孩子入園的焦慮期,讓孩子快速適應幼兒園生活,家長最忌諱的有以下幾點:

(一)態度不堅決。

一旦看到孩子情緒反應較大,哭求不停,立即答應孩子停幾天去,這樣反反複複會使適應期加長。

(二)依依不舍。

家長過分依戀孩子也容易使孩子哭鬧,有的家長送孩子到園後並不立即將孩子交給老師,而是抱在手中久久不放,其場麵甚有生離死別之感受;有的家長雖然交給了老師,但中途多次窺視,孩子一旦發現,挺值得哭喊又重新開始等等。

(三)消極的語言暗示。

家長因特別關心孩子在園情況而導致消極語言暗示,如:“小朋友有沒有欺負你?”、“老師對你好不好?”、“挨批評了嗎?”這無形中讓孩子感到幼兒園是一個不好的地方。

(四)威脅式語言。

“不聽話把你送到幼兒園,讓老師管你”。“不聽話就不來接你”。這類語言將幼兒園描述成一個懲罰的環境,加重孩子對幼兒園的恐懼。

五、做好與教師溝通的準備

多與教師溝通,讓教師了解孩子的基本情況,如性格、愛好、疾病、對什麼食物藥品過敏等,以便教師對初入園的孩子有針對性地進行照顧和幫助。

(一)談話交流。

家長在接送孩子的兩個環節可以和老師簡單交流,但這種交流形式因為時間的限製不會很深入,隻能簡單告訴教師需要注意孩子的情緒或變化。

(二)家園聯係欄。

家園聯係欄設置在每個教室的門口,內容由各班老師自行確定,一般包括活動計劃、教師寄語、聯係方式、班級教師合影、育兒知識、意見箱等。這種形式是幼兒園采取主動,家長被動接受,但從家園欄中可以簡要了解班級教師配備的基本情況,教師的基本功和教育理念,以及對每個孩子的關注程度。

(三)家長活動。

包括家長會、新生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親子活動、家長開放日等,讓家長參與到幼兒的管理和教學中來。這些活動的提出和組織來自幼兒園,從這些活動的參與中,家長可以感受到幼兒園及班級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同時可以增進班級家長之間了解。

(四)班級QQ和微信。

通過網絡這一平台,教師會主動建立班級QQ和微信,方便及時發布通知及注意事項。這種聊天的方式拓寬了家園聯係的渠道,讓家長在家中就可以和老師麵對麵交流,家長也可以通過留言的方式將自己的意見建議及時反饋給教師,實現家園有效溝通。這種形式的優點是互動性和及時行非常強,在當今80、90後的家長中很容易被接受和應用。

總之,家長一旦選擇了一所幼兒園,就要對這所幼兒園的教育管理工作給予信任和配合,用科學的育兒經驗去指導自己的行為,希望每個家庭即將進入幼兒園的新生寶寶都能順利度過入園關。

參考文獻

[1] 安徽省教育廳關工委.《現代家庭教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