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感受語文之美(1 / 3)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感受語文之美

課堂藝術

作者:孫雪珍

摘 要:現代課堂對語文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對語文的審美已陷於疲勞,形式的單調已無法滿足學生審美發展的需要。如何才能打開學生的心窗,活化課堂,讓學生走向異彩紛呈的文字世界,是當下語文老師的心頭之癢。

關鍵詞:語文課堂;邏輯思維;美

語文到底美在哪裏,除了優美的詞藻,除了情感,還有哪些呢?很多時候,學生感受語文的美感都是靠直覺,單調甚至是機械的重複審美,讓學生已覺乏味,讓課堂更精彩些是很多語文老師所期待的,也是學生所熱切期盼的。現實讓學生失望,讓老師鬱結於胸,撫案歎惜!

針對此現狀,有老師提出課堂讓學生多讀,在多讀中去感受語文的魅力和美感,這話雖有一定的道理,但許多學生讀過之後殆而無所得,這是因為單靠讀這一單一的方式不足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中學語文教學的最高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為其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要做到這一點,單靠讀一讀,背一背,僵硬的方式會很快令人陷入窒息的泥淖。學生的感受能力沒有提升,那麼讀也可能隻是粗淺的感受,根本沒有美感可言,讀解決的可能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相而已,而解決問題的根本的出路是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

學生的審美途徑單一,是無法豐富而立體地感受文本的美感的。“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責任重大,語文課堂一定要突出‘語言文字’的魅力和感染力。”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自身要先感受到文本的魅力,然後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將它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鑒賞文章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文章豐富的內涵美,體會到藝術強有力的表現力,進而形成自己的審美能力。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教師開拓審美的能力與途徑。就高中的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的提高離不開邏輯能力的引導與培養,其實這也是提升學生語言審美能力和活化課堂的有效途徑。

邏輯是什麼?所謂的邏輯,就是人的一種抽象思維,是人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來理解和區分客觀世界的思維過程。它是思維的規律,它有著很強的必然性。語文引入強大的邏輯,其樂趣無窮,也有很強的吸引力,這有點像破案,曾經盛傳一時的“周老虎照片”事件,當時,此事真假莫辨,沸沸揚揚。“神探”李昌鈺說,“這些照片都是靜態的,沒有什麼移動,照片中很多綠色的樹葉,所以一定是生長的季節,這樣的季節通常樹林裏應該有一些蚊子蒼蠅,老虎會一直動驅趕這些昆蟲”。李昌鈺就“華南虎照片”發表了意見,他表示,照片中的老虎長時間保持靜態不合常理,而照片中的老虎和年畫中的老虎斑紋形狀相同,姿態也很相像。這些話可謂一語中的,強大的邏輯力量也使得謊話無處遁形。後來,事實的真相也證明了李昌鈺邏輯的正確性。與此相同的是,語言因條件的不同,本身有很多令人迷惑的地方,但“所有觀念在客觀世界中都有其特定的本源”。運用邏輯,就能撥開迷霧,更清楚、更真實地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一、運用邏輯,破解爭議的謎團

在文學史上,對於賈島所吟的《題李凝幽居》那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詩中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是頗有爭議的,有人認為宜用“推”字,它表示孤僧步月歸來,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裏隻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欣賞,興盡而返,獨來獨往,自在無礙,閑適自得,自有一副胸襟氣度。也有人認為宜用“敲”字,“敲”寫出了僧人乘夜色訪友,他不甘寂寞,出去閑庭信步,亦不乏灑脫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