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藝術
作者:周玉丹
摘 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學校和教師不懈地追求。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全麵推進,新課改的理念逐漸成為教師教學的自覺行為,課堂發生著可喜的變化。本文嚐試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方法策略
《新課程標準》頒布幾年來,它為小學語文課堂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目的和方法都要有進一步的提高,最關鍵是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改變以往“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要努力培養學生發展成為一個全麵發展的人。但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還不高。下麵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探索的體會。
一、有效教學的含義
所謂“有效”,是指教師在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導下,遵循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盡可能多地促進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是否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
二、探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一)課前充分的備課。
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那麼,我們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進行教學,而應按照學生“學”的規律進行教學。即:學生“應該怎樣學”,我們就“應該怎樣教”。所以,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要以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前提,教師設計的教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周密地考慮到學生存在“已有知識經驗和思想方法基礎”的事實。把握每一節的課堂結構,它總體構想、分幾部分構成、每部分以什麼方式教學生學習、時間如何分配、思考問題和訓練題的設置等。教師要吃透教材和學生,教師要善於搭建“台階”,設置“腳手架”,善於提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帶有啟發性的思考問題。
(二)根據學生,製定科學,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不僅是一個教師在教授這一課時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其實,它的設計,不是單純從教師,文本的角度出發的。更多的,應該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教師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與教學風格合而成之。所以,教學目標要設立科學,適切。
我們都知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有差異性,而不同區域的學生的差異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繁華城市與普通城市的教育,城鎮教育與鄉村教育,由於地理差異,家庭環境,師資力量,教學環境等方麵的差異,學生已習得的知識,視野的開闊麵,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等等都是間接影響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影響因素。
所以,適度地降低教學要求,無論是對於我,還是我的孩子們都是有利無裨。太高的要求,學生達不到,教師有一種挫敗感,學生也有一感,從而雙方都失去對教學的信心。而我們的教學,並不是為了打擊學生,也並不是為了拔苗助長,適當的拔高是希望學生能跳起來試一試。是為了幫助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抵達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所以,有效的課堂教學,適切的,科學的,合理的教學目標至關重要。它會讓你的孩子真實的掌握了他們需要的,想要的知識。而做好這一切,教師在製定教學目標時就應該全麵考慮,合理篩選,科學設計!
(三)有所側重地,關注所有學生的發展。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不僅要看優等生的收獲情況,更為重要的是那些學困生是否也有收獲。小學低段語文,注重深層理解還不是學生重點掌握的。因為,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理解能力除了跟智力,學習有關外,還跟一個人思想的成熟有關。
(1)不同的教學任務,對不同的學生做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課堂訓練與檢測,選擇互動的學生應有所側重。如:小學低段語文教學,字詞的掌握是重點,因此,字詞的訓練盡多地照顧學困生,多給他鍛煉,展示的機會,讓他有種成功感,喜悅感,讓他保持對語文課堂強烈的學習興趣。而那些好學生,字詞對於他們來說,已不是他們十分想要挑戰的項目;而對於朗讀方麵,應體現一個層次性,先讓讀得不夠好的同學讀,老師適時點撥,讓他有所進步後,再請好同學展示讀,這樣一來,不僅讓差的有了進步,又給好生搭建了一個自如展現的平台。也使整堂課有了不斷進步的過程;而對於那些教學難點,則需要集體的智慧結晶。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探究與討論的興趣。往往在這個時候,學困生,可能會不知所措,毫無頭緒。如果老師不給他們創設一個思維過度的階梯,他們會有畏懼,煩躁,乏味之感。害怕和老師互動,擔憂自己被老師抽中,煩躁自己很迷惘。這些情緒在課堂上都是消極的,我們應該盡量避免。所以在處理教學難點的時候,想要關注那些差生,討論交流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讓他們在小組裏,學會傾聽,其實,傾聽也是一種學習。至少可以讓他們有了一絲頭緒。會明白一點。而且在小組討論交流中,也讓他學會了與人合作。經過討論之後的交流,好學生理解的更深更透,而那些學困生也會得到進步。這就是一種注所有學生的發展。
(2)教學的整體有效進程還要顧全大局。在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會有這樣的現象:有些老師為了能讓學困生能在課堂中有鍛煉的機會,所以無論什麼問題都要挑挑他們回答,可結果是他們往往不知道該怎樣回答。有的差生答非所問,老師啟而不發。折騰了半天,答案還是未見雛形。可是下課時間已經到了。一節課就在教師啟發與等待中消磨殆盡。可以說,這不是有效課。所以,要想在一節課,讓教學設計順利地進展下去,顧全大局的意識一定要有,我們的課堂不是個別人的課堂,而是所有學生的課堂,這節課,該要完成的內容還是要完成,個別學困生遇到障礙沒關係,我們要換一種方法讓他們知道問題的答案。不能因為他們而熟視無睹那一雙雙渴求,等待知識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