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特色作業 延續課堂教學
課堂藝術
作者:鄭晶
家庭作業是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是課堂教學的延續。通過課外作業,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鑽研問題和自學的能力,並能培養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責任心和克服困難的精神。那麼,該怎樣布置家庭作業才能讓學生樂於接受,並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呢?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一切以有利於學生發展為準則。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作業完全可以成為學生成長的沃土。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麵:
一、豐富作業形式,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
傳統的語文作業形式隻注重學生的寫,比較單調乏味,學生沒有興趣,往往做作業是為了應付老師。因此,作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形式相結合,讓同學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愛動、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參與學習,在學習活動中願意學、喜歡學,並漸漸迷上學。如學了古詩後,可以要求學生模仿詩的樣子寫一首詩,不必追求詩得押韻、對稱,讓學生的思維自由發揮,做一回小詩人。又如學了《荷花》,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描寫,自己回家做一幅畫,把荷花池裏荷花盛開的景色描繪出來,還要求學生模仿課文中描寫景物的方法,對學校小花壇中的景色用口頭作文的方式進行描寫。這樣的形式不僅培養了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也激發了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感,無形中也提高了他們的語文素養。
二、分層次、分梯度布置作業,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獲
學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就會受到遏製。承認並尊重這種差異性,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特點。教師應給學生的作業開設一個“自助餐”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參與其中。如學了《詹天佑》,可以給學生設計以下幾道題:
(1)查找當時的政治和社會背景。
(2)填寫《詹天佑》小檔案。
(3)從課文中找出描寫詹天佑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並結合這些語句說說詹天佑是個怎樣的人?
(4)畫一畫居庸關和八達嶺開鑿隧道的圖畫,並說一說為什麼這樣畫。
(5)請你觀察你周圍的一名同學,最好選擇一位有個性的同學,描寫一下他(她)的肖像、語言、動作、神態,用生動的語言刻畫其鮮明的人物形象。(以上5題,可任選其中2-3道題做)
以上5道題的設計,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學生一個選擇的範圍,能力強的可選擇較難的,能力差的可做簡單的。總之,各類學生都會有收獲。
三、滲透開放性,讓語文作業滲透到課外及其他學科,擴大學生的知識麵
課標規定:“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順應這一潮流,學科滲透也已成為近年中考題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這方麵的能力。如寒假期間,教師可以以“春節”為主題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了解當地過年的習俗,了解過年時的人們的消費方式,了解各種商品的價格,並與平時做一個對比。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提高了自己的交際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也綜合運用到了數學中的統計學,同時,對於鄉土文化也有了深入地了解。
巧留作業,更有利於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與此同時,針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應有的放矢的加大對學生質疑的引導和訓練,並主動接近學生,與他們交朋友。我相信學生們學語文的激情會被喚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