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展學生的問題空間
學科研究
作者:喬生彥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科學史上的每一項重大發現都是從問題開始的: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是從“蘋果問什麼落地”開始的;弗萊明發現親青黴素是從“為什麼黴菌周圍沒有細菌”開始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從問題開始的,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所以在生物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
一、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想對問題進行拓展
問題不可能天生存在,但問題卻天生與最深入的興趣、最狂熱的好奇心、最大膽的想象力聯係在一起,中學生物課堂教學,不應該是理論的枯燥分析、科學觀點的簡單堆砌,而應該運用一些具有啟發性、吸引力的活動和情景資料提高學生的興趣,引發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衝動,讓他們有問題想發問。比如學習《光合作用》一課時,我們可通過恐龍的滅絕,使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侏羅紀白堊紀恐龍的繁盛,激發想要知道問什麼恐龍後來突然滅絕了?細心的學生看後一定會發問:恐龍是被餓死的,那麼恐龍的食物呢?為何小行星撞了地球之後,地球陷入黑暗之中,植物就大量死亡而導致後來的恐龍死亡?
二、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敢於拓展
一個人的創造力隻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化的表現會發展。因此,要激活學生問題意識,讓學生敢問、愛問,就必須清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為學生的“問”營造和諧氛圍。首先,教師應構建民主、寬鬆、平等的教學氛圍。教師用自然的教態、和藹可親的態度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充分尊重所有學生的意見和行為,不以成績優劣區別對待學生,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遇到問題敢於發問。比如學《物質的跨莫運輸》時,教師可以舉例不同的分子穿過生物膜的方式,學生可以就自己的疑問提出問題,可以用師生、生生討論的方法解決問題。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易於開展合作與探究。其次,教師要傾聽和包容不同觀點。認真傾聽學生的觀點和建議,對學生提出的“怪異”問題,甚至不合情理的問題,教師應采取包容的態度,不要輕率地予以否定,精心保護學生的奇思異想,有益於鼓勵學生大膽直言、暢所欲言。
再次,教師要多用激勵性的評價。教師的一個讚賞的眼光、鼓勵的語氣、肯定的神態都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實現其自我價值的提升。教學著我們常會遇到學生對同一個觀點存在爭議,在這個關鍵時刻教師如果能通過一些激勵性的語言,比如“很好、很準確、有見解、有創意”或者使用身體語言,如哈哈大笑、豎起大拇指、OK的手勢等等,對參與爭議的雙方均予以激勵,把承認、接納和認可的信息傳達給所有學生,那麼不管討論結果怎樣,這樣的民主、寬鬆、平等的學習氛圍,一定會成為培養探究意識的肥沃土壤。
三、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拓展
學生的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的作用就是要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探究的情境。而要做到這點,教師必須努力挖掘教材,打開學生思路,激起學生的認識衝突,使學生產生發現問題的濃厚興趣。首先運用教材創設問題情境。生物教材中課文的標題、課前提示、各類圖片、表格、資料卡片、書邊上的知識鏈接等等,都可以成為設置情景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