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愛好學問的興趣,教授研究學問的方法
學科研究
作者:林兆英
摘 要:眾所周知,英語是聯合國常用工作語言,作為世界普遍的交流工具,英語課也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占據了主科學習的陣地,甚至反客為主。事實上英語成為當今社會許多學生和家長頭疼的問題。甚至,有識之士對英語的聲討從未停止,這兩年更是提出了大膽的改革建議:把英語變成選修課。作為一線教師的我也認為,學校開設英語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獲得高分,加重學生的負擔,怨聲載道接踵而來。若能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以興趣而去深入研究學習英語,這種選擇性的學習,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英語;選修課;培養興趣;研究學問
眾所周知,現在是全球化時代,英語作為一門全球通用的語言,英語課也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占據了主科學習的陣地,甚至反客為主。中國把英語作為中小學必修課,已經很長時間了。但是,事實上英語成為當今社會許多學生和家長頭疼的問題,這幾年,對英語的一些聲討之聲絡繹不絕。甚至把英語變成選修課的改革建議通過各種渠道傳出。作為一線教師教育工作者的我也認同,學校應將主修英語課改為必修英語課,首先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再去深入研究學習英語,這種自由選擇性的學習,無疑會打破那種強製性的機械性的學習,最終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把英語設為必修課有以下殘酷的教育現實:①英語隻是聾子的擺設——中看不中用。學校開設英語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獲得高分,為此不惜強力推行啞巴英語和聾子英語。做題做題還是做題,學生應試考出的高分,連英美學生都自愧不如,可惜這種。到了實際交流的時候,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們就黔驢技窮,捉襟見肘,無法應付了。②很多學生花了過多而不必要的時間學習英語,但在離校以後的實際工作中卻很少用到英語。為了學英語,中國政府強製你從小學三年級就學英語,中學裏英語是三大主科之一,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學不好,你甭想上大學;大學裏仍要學習的英語,且隻有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才能安全畢業。但是大學畢業了,好多人找得工作牛頭不對馬嘴的專業,這就是說一些人一生都用不了英語。③現行的教育製度強化了英語的重要性,在客觀上弱化了母語語文的地位,導致一些學生中文表達、寫作能力嚴重不足。上海複旦大學舉行漢語言文字大賽,奪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支留學生隊。由於中文修養的薄弱,現在不少自認為“英語流利”的學生在漢譯英的時候,已經不再努力理解中文的原意,而是習慣於個字對應翻譯的辦法。其結果不僅根本無法體現原文中準確、豐富的內涵,更鬧出許多“沒文化”的笑話。“人之初性本善”居然被譯成了“人之初,性都是很美好的。”竟然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無知可笑到了如此地步,真是可悲!
因此,把英語變成選修課,是勢在必行的事了。當然,這非但不影響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而且會交流的更好。我們要學習別人,不是全民學習英語語言而學習,而是英語人才去學習那些更可貴的知識。也就是說,讓那些有能力、有條件、對英語特別感興趣的人,更深入地去研究英語知識。
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新課程標準給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興趣作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麵,是學習動機的一個主要成分,它在學習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興趣可以轉化為內在動機,可以成為推動、引導、維持和調節人們進行某種活動的一種力量。但是,培養這種興趣需要很多的先決性因素:專業的英語人才、多媒體資源(圖片、PPT、聽力室)、環境等。在中國有許多的農村學校也一直打著培養學生英語的興趣幌子,但是治標不治本,原因就在於有的學校根本沒有專業的英語老師,由教其他學科的教師代教,更談什麼具備多媒體資源和學習英語的環境了,我所任教的學校就是一所西部農牧區學校,雖然有專業的英語教師,但也隻是道貌岸然、徒有虛名,致使學生發著不標準的英語音;學校根本沒有學習英語的資源和環境(語音室、報刊、黑板)等,英語競賽、演講、廣播等各種形式的英語交流平台也很罕見。在中國像這樣的農牧區學校不計其數,這無疑是都在紙上談兵。
盧梭說過,教授學問,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說得精辟,如果中國政府將在英語教育上的投入真正落到實處,也就是說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就必須有所付出去造就成一個人。具體就是將各種英語資源投入到英語選修課中,吸引那些真正對英語感興趣的學生,進而不斷加以培養英語的興趣,那麼真正的英語人才就浮出水麵了,他們會一如既往地更深入地去研究英語,與世界交流,為國效勞。最後,沒有辜負國家這麼多年的培養,這是一件多麼讓世人讚歎的幸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