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數學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轉變(1 / 2)

淺議數學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科研究

作者:羅家玲

摘 要:數學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提高的過程,傳統的教育習慣於權威地告訴孩子結果,剝奪孩子感受的權利。而現代教育倡導過程教育,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讓學生切身感受知識獲取的過程。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如何選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旨在能為深化課程改革,推行素質教育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數學教學;方式的轉變;學習體驗;體驗學習

數學是人類根據自己的需要而抽象建構起來的,它通過文字、符號、圖表、公式向人們傳遞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傳統的教育習慣於權威地告訴孩子結果,剝奪孩子感受的權利。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世界教育在從科學教育走向與人文教育並重,我國教育也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過程教育日益被推崇。學生的學習僅僅滿足於“知其然”,已遠遠不能適應個人發展與社會需求,更要“知其所以然”。

一、生動的案例

1.記得在一堂數學課上,教學內容是:口算除法,其中的操作環節是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旨在通過學生的觀察,操作與思考,明確42÷3的口算算理。每個學生手中都4捆小棒,每捆10根,還有單獨的2根,共計42根。許多學生迅速地完成了操作,一個孩子自告奮勇走上講台,給大家演示自己的分法:先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一捆,還剩一捆,再把單獨的2根小棒前2份每份分1根,最後拆開剩餘的一捆,取1根補齊第三份缺少的l根,其餘的9根每份再分3根,這樣,每份分得14根。他正期待著台下的掌聲,沒想到同學們紛紛舉起了手,筆者知道孩子們一定有不同分法。於是,請他們上台演示,說出分法。孩子們非常活躍,盡情展示著自己的才能。對於每一種分法,隻要正確,都給予肯定,並對思路簡潔的分法表示讚賞。一堂課很快就過去了,孩子們收獲很大,意猶未盡。回想起有的孩子不夠巧妙的分法,沒有給孩子灌輸老師的思想,矯正彌補其不足。不忍折斷孩子想象的翅膀,不願看到他們眼中的失望與茫然,更不想違背這一操作環節拓展思維的初衷。沒有哪一位教師是為教書而教書,而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發現自己,聯想自己,檢查自己,提升自己,從而更有效地與學生交流,引導他們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教育是對人的靈魂的教育,是對人格的塑造,也是對思維的拓展。

《全日製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加工,有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2.《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曆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現實有趣富於挑戰性的情境中學習,探索知識的奧秘,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切身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內在價值,從而激發起學習數學的強烈願望。

3.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的指導者,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方式,拓寬學習空間,為學生的學習牽線搭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