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有餘數的除法》教學中,為了加深學生對餘數的理解,創設了每一個學生都體驗過的情境:元旦聯歡會,同學們用四種顏色的彩燈共206個布置教室,按紅、黃、藍、綠順序依次排列,你能確定最後一個彩燈是什麼顏色嗎?這一問題的提出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他們最後發現:206÷4=51(組)……2(個),最後一個彩燈是黃色的!師裏一片歡呼聲,學生們為自己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興。經過探索,我們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學習數學真有用!”的確,數學與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數學真奇妙!一連串的問題將有限的題目引向了無限的思索,拓寬了思維領域,培養了思維的廣泛性、深刻性和靈活性,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和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二、冷靜的思索
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留給學生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能夠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情感得到體驗,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從而深入全麵自主探索未知世界。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應用反思的能力。
(一)數學知識的抽象性,使學生不易理解。
數學知識本身很抽象,而孩子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在理解一些抽象的事物時,總存在一些客觀的認識理解和接受的障礙,這是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在生活中體驗,在過程中體驗。
(二)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有效途徑。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更願意去經曆、去實踐。學生或許會相信老師告訴他的,而他更相信自己看到的,經曆過的事情,這是一種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重結果,而忽視了對過程的體驗,所以這就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主動建構的質量。讓學生主動實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在學科教學中,麵向全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探究式學習,從而使學生在親身經曆中體驗知識獲取的過程,在體驗中拓展思維空間,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三)數學能積極地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於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的同時,既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更要注重培養良好的數學意識,引導學生理性地思考問題。例如,在((垂線》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距離的意義及用途,提出如下問題:“從A村修一條小路通往公路,應當怎樣修最好?為什麼?”學生提出:應當修一條垂直於公路的小道,因為在點到直線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這樣修路的成本低,還省時省力。如何選擇最佳路徑,讓學生充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發生的事情,出現的問題,最終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健康的、最優的發展。
(四)學習是教育者的終身需求。
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如何去接納不同的解題思路,如何去評價學習的質量,都是教育者非常關注,也是必須具備的教學素質。教學永無止境,學習更無止境。因此,作為教師更應不斷提高自己,擴充知識,拓寬思路,放眼未來,注重知識能力的獲取過程,放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