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利用畫圖提高小學生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2 / 2)

(1)河邊有14隻鴨,遊走5隻,還剩多少隻?

(2)河邊有14隻鴨,先遊走5隻,又遊走3隻,還剩多少隻?

再配合計算機繪圖“仿真”,學生興趣大增,思維很快被激活,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對於第(1)題,學生都能根據減法的含義知道,在一個數裏去掉一部分,求還剩多少,用減法計算便知。對於第(2)題,教師先顯示14隻鴨,閃動移走表示遊走的5隻。問學生:你能編出怎樣的一個問題?然後再移走表示再次遊走的3隻,可求出什麼問題。這就是引導學生用綜合法解。再啟發誘導學生用分析法解,可以這樣提問:這道題是求什麼問題?求還剩多少隻,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看“動畫片”,原有14隻鴨,去掉遊走的鴨子隻數,就是還剩的隻數,遊走的隻數題目中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所以要先求出來。然後結合“動畫片”,兩次遊走多少隻鴨,學生一目了然,理解了題意並學會了分析數學問題的方法。

三、手腦並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教師要善待每一位學生的繪圖“作品”,不管是“力作”還是“劣作”,都要一視同仁地肯定其存在價值。其間可以展示其數學思維過程,窺視其數學建模情況,閃爍其數學思維火花。一些看似雜亂無章的數學難題,剪不斷、理還亂,通過心靈手巧的學生繪畫“翻譯”成圖表符號,化繁為簡,從而問題變得井然有序,解答起來往往也勢如破竹、迎刃而解。運用繪圖策略,不僅能使課堂教學變枯燥乏味為生動活潑,而且能使學生產生直觀形象的感知,有利於增強記憶力、減輕學習疲勞。例如一些立體圖形的表麵積、體積的計算,公式較多,學生容易混淆,而且學生的空間觀念還沒得到很好的發展,學生往往把平麵的立體圖難以想象出立體實物。為了便於學生記憶、融會貫通。複習時,可利用繪畫手段,在黑板或者屏幕上形成立體圖形係列,把事先準備好的係統化知識信息,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呈現出來。如立方體的展開圖,立方體的棱、頂點、麵的知識。

在小學階段,我認為比較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征,容易被接受和使用的是畫圖的方法。通過繪圖或投影抽象出來,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感知。使他們感到“學時有味、學後難忘”,減少他們的記憶負擔。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著力於培養學生強烈的畫圖意識,以提高學生利用畫圖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事倍功半的良好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