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族地區政治教學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之對策(1 / 3)

民族地區政治教學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之對策

學科研究

作者:阿張

民族地區缺少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和渠道,利用中學思想政治課對中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要從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做起,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為重點,引導廣大青少年認識中華民族的曆史和傳統,了解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和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英勇鬥爭,從小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課堂教學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加強課堂教學的同時,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接受地域文化的洗禮,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加強校園文化等隱性課程的建設,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營造濃鬱的氛圍。還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進行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教育,要不斷創新教育形式、方法、途徑和手段。以現有的思想政治課課程內容為依托,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揮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與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對民族地區的中學生進行中華民族精神教育,應充分發掘教材中與民族精神相關的內容,結合這些內容,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初中階段,初中一年級教材包含有豐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通過學習上冊中的第三課(磨礪堅強意誌,拒絕不良誘惑)、第四課(能夠承受挫折,勇於開拓進取)、第五課(正確看待自己,增強自尊自信),讓學生了解堅強的意誌有哪些表現和作用,使學生明白應該自覺磨礪意誌;讓學生知道人生中難免有挫折,必須在挫折中奮起,培養承受挫折和開拓進取的品質;讓學生懂得“人貴有自尊自信”,應該正確認識自尊自信和培養自身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結合下冊中的第七課(待人真誠熱情,建立真摯友誼)滲透“誠實守信”的教育。第九課(培養愛國情操,樹立崇高理想),以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事跡以及麵對美國女學者時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回答開頭,使學生立刻捕捉到華羅庚那愛國的摯情和崇高的理想。通過這一課的教學,就能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愛國情操,應該怎樣去培養這種高尚的情操。

初中二年級上冊教材的第四課(依法保障、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下冊中的第十四課(公民要履行維護國家統一、保衛祖國安全的義務)和第十五課(公民要依法同違法犯罪做鬥爭,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對第四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對第十四課的學習,能讓學生知道中華民族有著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青年學生應該自覺地維護祖國統一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結合第十五課,可以對學生進行見義勇為、勇敢不屈精神的教育。

初中三年級教材著重進行社會發展常識教育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在三年級的教學中,可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使學生全麵把握先進文化的含義,進一步明確我國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知道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還可結合“發揚艱苦創業精神”等內容的教學,讓學生知道,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幾千年來,正是依靠艱苦奮鬥的精神,中華民族才曆經滄桑而不衰,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在初中階段,可結合上述內容的教學,滲透民族精神的教育,讓學生對民族精神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使學生知道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通過教學,幫助學生加強自身修養,引導他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高中階段,高中一年級教材著重進行《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的基礎知識、選修基本理論觀點的教育。政治教師可結合經濟常識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平等、競爭、法製和民主等觀念。但相對來說經濟常識的內容與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的聯係較遠些,所以本文在此不做闡釋。

高中二年級教材著重進行新知識《文化生活》和《生活與哲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觀點的教育,同時結合進行科學人生觀的教育,說明青年學生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把自己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生活與哲學》的教學過程中,可結合主觀能動性、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作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原理和觀點,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意義,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特別在高一下期的《政治生活》的教學為例,結合高中曆史知識來說明如何在課程教學中滲透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內容。

第一,在“公民應履行維護國家利益的義務”的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國家與公民關係的知識,旨在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自覺履行義務。但隨著全球化的衝擊及西方對國家、民族觀念的削弱和否定,使學生對國家觀念逐漸模糊和淡化,因而有必要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強化國家意識。充分利用教材中資料卡有關愛國主義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是一個國家的人們在千百年來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對自己祖國忠誠和熱愛的感情,它是民族凝聚力的強大精神力量,是動員和鼓勵人們為自己祖國的生存發展前赴後繼、奮鬥不息的一麵旗幟。愛國主義的內涵十分豐富,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對外來侵略者無比仇恨,對賣國求榮的民族敗類無比鄙視,對愛國誌士無比崇敬,是愛國主義的主要內容。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把熱愛祖國、忠於祖國作為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強化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牢固樹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觀念,自覺將個人的榮辱得失與國家的興衰緊密結合起來。

第二,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全麵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教學中,滲透黨開辟了培育民族精神的新境界,增添了民族精神的新內涵,使民族精神煥發了新生機,以及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中國共產黨把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與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不斷開辟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新境界。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結合時代要求,不斷發展民族精神內涵,富有培育意識的政黨。在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培育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鐵人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今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要求民族精神的培育須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製度的確立和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而開展,中國共產黨適時提出了發揚符合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自立精神、開放精神、競爭精神、效率意識、兼容精神、民主法製精神等等,培育了符合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科學精神,要求去除傳統的循規蹈矩、安於現狀的舊習,使民族精神富有時代氣息和現代氣派,這都是中國共產黨增添民族精神新內涵的具體表現。特別是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強調要牢記“兩個務必”,自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嚴於律己,率先垂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中華民族正是在這些具有時代意義的民族精神的激勵下,克服了前進道路上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勝利。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需要。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全麵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須堅決反對腐敗,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增強黨的執政能力,防止和反對腐敗,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方針。一是要靠教育,二是要靠製度。這裏的教育就包含著以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為精髓的民族精神教育。勤勞勇敢是一個民族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不懼艱難的精神。中華民族依靠這種勤勞勇敢的精神締造了中華文明,創造了無數的奇跡。自強不息是指一個民族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它是中華民族世代不息的力量源泉,它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不懈奮鬥,是戰勝各種風險的精神動力。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在中國共產黨人身上集中表現為艱苦奮鬥的精神。隻有堅持艱苦奮鬥,黨才能增強抵禦腐朽思想侵蝕的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不斷增強黨在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從而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