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處理民族關係的原則”的教學中,滲透民族團結統一的教育。民族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它是處理國家內部各兄弟民族之間、各民族成員之間關係的基本原則。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共同締造了令世人為之矚目的這一片熱土,為祖國的長期穩定和繁榮昌盛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因此,民族團結尤為重要。中國從秦始皇統一為中央集權國家以來,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雖然有分裂,但總的來說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中華民族有高度的整體感、責任感,在於各民族之間和睦合作、友好相待的優良傳統。因此要加強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倡導各民族和睦相處、平等互助、共同發展,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堅決反對一切民族歧視、民族分裂行為。對中學生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體現,是中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更是我們時代發展的需要。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麵對一小撮民族分裂主義分子企圖顛覆祖國的活動,加強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尤為必要。在實施民族團結教育方麵,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與教學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第一,讓學生知道我國各族人民友好團結,曆史由來已久。自古以來,我國各族人民就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共同開發了祖國遼闊的疆域,他們的豐功偉績將永載輝煌的中華文明史冊。第二,讓學生懂得維護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是每個公民的神聖職責。有些中學生認為,民族團結僅僅是少數民族地區的事,是大人們的事,與我們學生無關,這顯然是一種誤解。通過學習教材內容,讓學生懂得各民族之間相互影響、彼此團結、互相幫助、互相融洽,誰也離不開誰。民族團結進步是各族人民的共同事業,要靠各族人民其中包括青年學生的共同努力。可見,維護民族大團結,誰也不能置身事外。第三,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幫助學生增強民族團結的堅定信念。針對學生對加強民族團結持懷疑態度,如果在教學時僅僅停留在空洞的說教上,不但不能說服學生,反而會助長他們的逆反心理。教師應該采取擺事實、講道理的辦法,力求做到使學生心服口服。例如,為了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長期給予人力、物力、財力的大力支持,興建了許多大工程,如青藏鐵路、烏魯木齊——庫爾勒鐵路的開通,吐-哈油田的開發等以及很多惠民政策。
第四,在“國際競爭”、“堅持對外開放”的教學中,滲透文化力、吸收先進文化和抵製西方腐朽文化侵蝕的教育。當今國際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內容是多方麵的,文化力是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方麵。正如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力量當然包括民族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華,離開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缺乏生命力和創造力。因此,民族精神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尺度。國際間的競爭不僅是經濟、科技、國防等物質實力的競爭,同時也是民族精神等文化力的競爭。在對外開放中,一方麵要善於借鑒各國人民創造的先進文化成果,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優點和長處,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麵,必須警惕和抵製西方國家利用自己的思想文化控製和占領別國文化陣地、消解別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圖謀。
民族地區學校要積極探索和實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與新課程改革實驗的結合,緊緊圍繞“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題,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和選修課程,增加民族精神教育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既要緊密聯係社會生活實際和政治經濟形勢,更要貼近學生思想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群體,因地製宜的開展。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結合政治教材中與民族精神相關的內容,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能局限於教師的理論說教和學生的死記硬背。通過調查,這個地方的學生有92.0%的同學比較反感這種做法,大部分同學希望老師能夠采取靈活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民族精神的教育過程中。對廣大中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應當遵循養成教育和感悟教育的原則,突出“以學生為中心”,采取師生互動、情景模擬、心理疏導等新穎的教學模式,采用青少年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讓學生成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與教學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應充分利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一平台,同步積極推進思想政治課教學形式和方法的改革,徹底改變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單純傳授知識、空洞講授理論、死記硬背概念等不良傾向,切實從學生的思想生活實際出發,多用鮮活通俗的語言,多用生動典型的事例,多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多采用啟發式、參與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注重運用現代化手段優化課堂教學,把道德學習與道德行為融為一體,堅持“學”與“行”相統一的原則,引導學生在學習民族精神知識的同時,自覺地內化成行動。從而達到寓教於樂、深入淺出、力求實效的目的。現以“啟發式”教學為例,說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應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我國教育家孔子開創了啟發式教學的先河。他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思想,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教育思想寶庫。此思想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不僅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而且內容日趨豐富,體係日臻完善,對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現代教育科學研究表明,所謂啟發式教學,是指能指導、引導、啟示、激發學生自覺地、積極地學習和思考及主動實踐的教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啟發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教學規律,采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他們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有效地發展認識問題的能力和提高思想政治覺悟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思想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原理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有助於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擺正教與學的關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注重引發學生,但不是牽著學生走,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生動活潑地學習。因此,在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與教學中開展民族精神教育,應充分合理地運用這一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