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提問啟發。
啟發式教學的主旨在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在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時,除對學生加強學習目的性教育外,還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設置問題的情境,以調動學生學習民族精神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問啟發式正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狀態,精心設計一些富有啟發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索,然後發現“為什麼”,最終找出問題的結果。
第二,舉例啟發。
在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與教學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截然相反的事例進行對比,采用對比啟發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人物、事物乃至時空、場景等進行對比,從而領會教學內容,強化自身的道德認識。
第三,情境啟發。
在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與教學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師可通過形象化語言描繪、探究性問題設置、具體教育活動的組織及電教手段的運用等創設最佳教學情境,營建和諧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積極感悟,以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在講“民族團結”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準備一盤散沙和一些水泥,在演示中讓學生知道一盤散沙並無力,如果加上水和泥,凝固以後硬無比的道理。還可用一個手指和五個手指舉籃球做實驗,創設一種“團結起來力量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親眼目睹、耳有所聞、心有所悟。
處以上的這種方法,還可以從結合地域、校園文化,構築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格局來營造濃鬱的氛圍。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采用聽→看→說→寫四段論的教學形式。①聽,即讓學生聽教師結合實際的例子和經典文獻講授相關理論內容,並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文字表述,圖像印證,聲音搭配,形成直觀、立體的教學刺激係統,提高學生的興奮度、接受度。②看,即讓學生觀看與講授內容相關的影音資料。所謂事實勝於雄辯,真實感人的事例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容易被廣大學生接受。而且感物動情是一種心理效應,當人們讀到、聽到或看到某些感人事例時,不免感慨萬千,情動於衷,而表於行。影像的生動性、直觀性和真實性極易使學生產生共鳴。如在講授《培養愛國情操,樹立崇高理想》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集體觀看一部愛國主義影片,這種愛國主義教育方式要比純粹的理論說教效果顯著得多。③說,即學生在看完資料後就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教師簡單小結。活生生的事例作用於學生的感官,已經使他們產生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還需要引導他們通過分析、討論、辯論上升為理性認識,進而加深理解。④寫,即安排學生寫討論總結或學習心得,加深體會,課程結束後布置小論文寫作。因為,即使課堂上群情激憤,很有感觸,如果得不到認真總結與深入思考,“看”過之後就過了,最終的教學效果猶如水過鴨背,收效甚微。
構築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格局,形成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合力。
第一,學校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陣地。
學校及教師的功能在於“傳道、授業、解惑”。在我國,學校是全體學生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場所,也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從學校教育的全過程看,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貫穿到各級各類學校,貫穿從幼兒園到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根據不同類型學校特點,針對各教育階段、教育對象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製訂相應教育目標、要求和方案,既突出民族精神教育在各級學校的層次性特點,又注重不同階段的整體性銜接。從教育途徑看,既要在各學科中滲透民族精神教育,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又要重視日常養成,發揮第二課堂潛移默化的隱性熏陶作用,要通過各種途徑、方式和手段,讓學生了解、熟悉本民族的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淳厚民風和崇高氣節,學習體現時代精神的先進典型,將民族精神內化為青少年的思想素質和精神品格。從教育者看,既要強調專職人員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作用,又要以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思想來抓民族精神教育,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圍。學校還可以把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一定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當地能展現出民族精神風貌的模範人物請進來,讓學生覺得可親、可敬、可信、可學。
第二,家庭是民族精神教育的起點。
對於中學生來說,家庭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家長要注意用正確的言行來影響學生。家庭是民族精神教育的起點,家庭親人的情感教育是做好中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保證。家庭內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有其獨特的優勢,父母子女之間的親和力減弱了學校、社會教育易於產生的逆反心理,父母子女之間的代際傳遞自然而有效地保持了民族精神的延續性,這無疑有利於強化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一方麵,家庭教育的功能體現在其起點意義上,一個人在兒童時期的活動場所和時間主要集中在家庭內,所受教育主要來自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兒童時期所受家庭教育的優劣對人一生影響至深。“嶽母刺字”、“孟母三遷”等故事廣為流傳,從一個側麵體現了家庭教育對個體精神、人格成長的特殊意義。這就要求充分認識家庭教育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作用,把家庭教育和培養學生愛國之情、報國之誌結合起來,將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注入學生的心靈,在其心靈深處埋下民族精神的種子。另一方麵,家庭教育還是一種從起點到終點的全程教育。家庭生活將伴隨人的一生,人們的成長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優良的家庭教育,不隻為家庭培養好成員,更能為社會培養好公民;不僅塑造公民的個體靈魂,而且影響民族的整體精神。因此,家庭教育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啟蒙和熏陶作用,民族精神要從小開始培養,民族精神教育就要從家庭教育抓起。
第三,社會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大課堂。
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是中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堅實基礎。社會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強化和補充。民族精神教育本身就是一項要求群眾廣泛參與的實踐活動,一項需要多方關心支持的社會工程,隻有加強綜合治理,多管齊下,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才能營造有利於民族精神教育的良性社會環境。將民族精神教育納入社會教育,就要注重民族精神教育和傳統道德教育、革命道德教育的結合,以傳統美德的弘揚來促進民族精神的培育;充分利用革命舊址、紀念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革命道德的弘揚來提升民族精神教育;加強民族精神教育與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教育的結合,以時代精神的培育來拓展民族精神的內涵。新聞宣傳、文化、廣播影視和出版社等部門應充分發揮其作品在中學生中特有的感染力,“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健康向上的精品力作來引導學生、塑造學生;還要注重從政策引導、法製建設等方麵為民族精神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從社會輿論、大眾傳媒等方麵營造濃鬱氛圍,尤其應注意運用現代化的傳播途徑,在網上開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課堂和新陣地。
總之,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我們應該因地製宜的教育學生,還需要學生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內化,學校、家庭和社會以及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有責任為每一位學生營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空間,使民族精神在學生心靈深處得以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