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初中語文作文教學
學科研究
作者:加爾肯·納爾漢
摘 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增加學生作文展示的機會,增設學生作文展示的平台,廣泛提高學生作文的興趣和熱情。總之,提高中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工作。在教學中必須要求學生以課文為基礎,多讀書,細心觀察,努力積累素材,進行科學而有效的訓練,隻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寫作能力
初中學生,往往對寫作視若畏途,總覺得沒啥可寫,寫出來的作文,不是內容空洞,胡編亂造;就是條理雜亂,敘事不清,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些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探討的重要問題。現在,就初中生如何寫好作文,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一、多看:教會學生學會觀察
一切藝術都是來源於生活。許多學生作文內容空洞無物,就在於他們對生活觀察不細,寫作文時就不能表現出五彩繽紛的生活來。可見,隻有去認真觀察,才能積累寫作的素材,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那麼,到底要學生怎樣去觀察呢,我認為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必須抓住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在觀察中抓住了被觀察物的特征,寫作文時才能寫出鮮活的形象來,如魯迅先生筆下的豆腐西施是這樣描寫的:“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麵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係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豆腐西施的圓規形象,是她的特征,魯迅先生抓住了這個特征,於是就有了這個形象鮮明的形象。
(二)觀察要細致。
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景、物,從中積累你作文的素材。如校園裏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變化它的顏色,弄清這些變化的來龍去脈;在生活中,要觀察別人的一言一行,隨時將它們彙入自己觀察的積累中。要使自己的觀察變成一種習慣。你要將觀察生活、思索生活貫穿於你生活的每一天,這樣你才會寫出妙文佳作來。
(三)要調動多種感覺器官。
要用耳朵去聆聽,用身體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腦去思索,這樣的觀察才會更加細膩、深刻。
二、多讀:從讀書中積累素材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隻有“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教師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大量地閱讀課外讀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優秀小說等。讓學生愛讀書,善思考,樂於寫作。
(一)從閱讀中積累好詞佳句。
學生寫的文章是否出彩,文中關鍵的好詞佳句很重要,而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從讀書中積累好多的好詞佳句,就可以把這些優美的詞彙運用文章中,增加句子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同時,學生通過閱讀,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大大鍛煉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從而能寫出好的文章來。
(二)從閱讀中掌握文章的表達方法。
文章有五種表達方式,分別是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文章要寫的生動感人,就要做到多種表現手法的有機結合,而現在的學生,用的熟練的方式就是記敘,記敘占主體,很少用到其他的表現形式,文章寫得如流水賬,教師除了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進行如描寫、抒情等表現手法的練習外,鼓勵學生從閱讀中體會這些表現手法的巨大的表現作用,如通過環境描寫表現人的心情、通過語言描寫表現人的心理等,使學生通過閱讀,不斷促進自己的寫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