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地理教學改革合作探究
學科研究
作者:何曉華
教學改革的目的就在於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個體潛在的內在學習動因,從而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個體最大的創造力。筆者以地理學科教學為載體,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內在學習動因,進而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個亙古至今的終極目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導的使學生學會學習,就是這種目標的具體化。
一、緊扣課標要求,精心設計教案和學案
這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初中新課程改革一大特色是原則性的課標、多版本的教材,它給老師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同時也給老師帶來選擇的難度,需要教師付出更多創造性的勞動。在設計學案的時候,教師應該結合課標,深刻理解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相關地理原理與規律,明確其所要求達到的要求,然後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順著學生的思路來設計教學,理清層次,使學生的學習始終是處於有序的狀態。注意改革教材內容,改進問題情境的呈現方式,促進知識的遷移。學習任務與目標的設計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很大,它通過影響學習任務的完成來影響學生的學習心理,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現有的知識水平來精心設計問題,這樣有利於引導學生獨立分析和發現問題,進而打破定勢思維,培養創新思維。
二、讓學生開展有意義的質疑、分析及合作探究活動
新課程改革後,出現了多個版本的教材,同一個課標,不同版本上的案例並不相同,其所表述的地理事實本身也並不需要學生死記硬背。教學的重點應該是使學生在案例學習過程中,掌握其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並能遷移運用。因此,教師有必要對教材中提供的案例進行重新整合,使學生能圍繞其開展有意義的質疑、分析及合作探究活動。通過比較各版本教材案例或身邊鄉土典型事例和時事熱點事件以及課堂上學生提出的疑問,選擇確定最適合所教學生探究的案例生成教學內容。教學中,不回避問題,應根據學生合作學習的情況調整教學的內容和進度。把教材中的案例進行重整後,配以相應的、具有梯度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展開討論與探究,有利於學生從典型案例所提供的信息中提取有普遍性的地理原理與規律,並運用這些原理和規律去分析、解決新問題,真正實現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教學目標。
三、提高教師素質
教育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提高教師的素質應該是首要的。素質包括專業素質和道德素質,就初中地理教學來說,教師個人的地理知識水平的深度和廣度應該達到一定的級別才有資格進行教學工作。在講課時,照本宣科,完全沒有個人見解和清晰而透徹的講解,對學生來說,本來就有點晦澀難懂地理課本,他們會徹底失去信心。所以,還要對教師進行考核,對最新地理知識的地理事件的接受和學習程度,地理是一個時刻變化著個的學科,不斷有地理現象出現,也有一些舊的地址的消失,比如說長江三峽現在隻是一段過去的美麗記憶了,而三峽大壩的投入使用,又是新的地理事件。學生需要緊跟時代的脈搏,掌握這些不斷變化著的知識內容,這叫需要知識的傳授者能較快的學會這些知識並交給學生。教師的道德素質可以說是一個教師人格魅力的靈魂所在,而人格魅力也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對教師的思想教育也不可以放鬆,使得教師成為當之無愧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