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開展探究式教學
(一)選擇適宜探究式教學的地理內容。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有效地開展探究式教學,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有些知識內容,用探究的方式效率太低,效果不一定很好。那麼,哪些類型的地理知識內容適合用探究式教學呢?以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廣義知識觀來考察,可把地理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三類。陳述性知識是有關世界“是什麼”的知識,如地理名稱、概念、事實等。這類地理知識通過聽講或閱讀就可以為學生記憶或掌握,不適合也不需要學生去探究或發現,如我國的“疆域和麵積”。程序性知識又稱為操作性知識,回答“怎麼做”的問題,如有關操作、程度、步驟、方法等方麵的知識,涉及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等。策略性知識是回答“為什麼”的問題,即地理知識產生和發展過程的知識,主要涉及對地理概念、規律、原理的理解和應用。在上述知識中,單靠老師的講解很難為學生掌握,隻能通過學習者親身的參與、探究或實踐才能逐漸被體驗或內化。如“月相的變化規律”、“氣壓帶、風帶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地球公轉與四季的形成”這類知識是內隱的、個人化的知識,通過學生的觀察、記錄、探究,獲得親身體驗,才能為學生所掌握。這種從實踐中獲得的地理知識,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因此,這類地理知識更適合通過自主探究來實現。
(二)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開展探究式教學的方法。
地理課堂探究式教學並不神秘,仍需要依托相應的地理課程載體,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創設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情景。學習是圍繞“發問”開始的。創設高水平的富於探究性的問題情景易於激發和維持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積極進行發散思維。問題情景可以來自教師獨立的開發,也可以應用新教材中已有的閱讀材料等。二是任務驅動式教學組織。將地理課堂教學內容轉化為具體的地理學習任務,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基於一定的問題情景,調動認知的積極性,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學習課程內容。如在中國地理有關長江的教學中,有教師將長江的支流湖泊、所跨地形區、沿岸景觀等一係列教學內容,設計成對長江的考察活動,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考察長江的支流湖泊、地形和景觀等,“考察”完畢,小組派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內容、查閱相關地圖以及與組內同學的交流,自己去了解長江的這些情況,在組內形成統一意見後,派代表上講台交流。這一探究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全麵提高每一個中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是中學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離不開探究式教學。因此,地理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將探究式教學引入日常的中學地理教學,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地理問題,培養地理學習能力,從而給中學地理教學帶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