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實施與研究
學科研究
作者:胡小燕
數學實踐活動課作為一門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卻沒有現成的教材。需要學校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進行校本開發實施,這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的開設目的在於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具體地說,主要是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並能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從實踐活動課特色來說,是要尊重學生的需要、興趣和愛好,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獲得數學經驗和即時信息,幫助學生應用、驗證、鞏固數學知識與數學能力,從而促進全麵素質的提高。
因此,我們認為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的教學目標是:以活動課為陣地,用有趣的內容吸引學生,寓教於樂,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欲望;用實踐的形式鍛煉學生,寓教於動,培養學生數學應用的才能;用數學的思想熏陶學生,寓教於思,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水平。
在近幾年的數學實踐活動課的開發與實施中我獲得了以下體會:
一、學生的現實生活是實踐活動內容的豐富源泉
實踐活動的內容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學習和研究的問題是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生活中的數學”包括兩方麵的含義:一方麵,小學數學具有現實的性質,它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再運用到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去;另一方麵學生應該用現實的方法學習數學,把數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並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樂趣。如:我授完六年級數學《比和比例》後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戶外數學活動課。在日光下首先測出一米木棍的影長,然後讓學生找出棍長與影長與哪些物體的長和影長可以形成正比例關係。學生興趣很高,用這種方法我們先後測出電杆、水塔、煙筒等十餘種物體的高度。之後我因勢利導又布置學生利用星期日按比例試著繪製學校所在村的地圖,返校時學生們興致勃勃地交來了他們的作品,並敘述了他們完成製作的全過程,他們的作品精確度佷高,使我很意外、甚至佷感動。他們是協作完成的,中心點是學校,然後製定了統一的比例尺,為了準確定位,他們借了指南針甚至還有羅盤,不同的學生從學校按不同的方向分別步行到和全部村接壤的不同點準確記下了不同的距離……數學實踐活動開啟了他們的智力,培養了他們的協作能力。
二、創設情境是開展實踐活動的基礎
數學的學習必須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每一位教師都應努力創設一個鼓勵學生去探索的環境情境,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這就需要教師精心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投入。如:學習完《立體圖形的體積》後,我讓學生測量乒乓球的體積。在設計問題情景時,我將問題情景故事化。有一次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讓他的助手求一個沒有封口的玻璃燈泡的容積。他的助手又是測量又是計算,忙了半天還是沒有結果。愛迪生看到後便拿起燈泡盛滿水倒入玻璃量筒得出了結果。同學們愛迪生非常聰明,我們也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求一個乒乓球的體積。在這樣的情境導入下把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來了,都投身於積極的思考中、以小組開展了親自動手的實踐。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①把乒乓球用刀捅個窟窿盛滿水,倒入長方體或圓柱體的杯子中,通過測量求出水的體積就是乒乓球的體積。因為一個乒乓球盛的水太少可重複10次或20次倒水,然後取平均數。②把乒乓球放入長方體或圓柱體杯子中向裏麵裝滿沙子,再拿出乒乓球,通過測量求出缺少沙子的體積就是乒乓球的體積。還想到一個乒乓球拿出後,沙子下去的高度較少。不容易測量高度怎麼辦?可以多放幾個,然後求平均數。同學們能運用轉化的數學思想把乒乓球的體積轉化成長方體或圓柱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