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初中曆史教學中的問題式教學法
學科研究
作者:蘇宗俊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開展和深入,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關鍵詞:初中曆史;問題式教學法
所謂問題式教學法,就是教師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根據要求轉化為一組組麵向全體學生的序列性問題,以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行為。蘇格拉底曾說過:“問題就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陶行知有詩雲:“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題是貫穿與學習過程的一條主線,還是在問題的搜尋、發現、確立、探索、解決的過程中,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服從者、執行者變成了主動的研究者、探索者、發現者。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問題的喜悅感、探索問題的挑戰者、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相互融合,成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那麼,如何開展問題式教學呢?具體操作方法:
一、激疑促思,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曆史學科介紹的是過去發生的真實故事,但由於年代久遠,讓學生感覺比較乏味,而且傳統觀念的誤區認為曆史課難度不大,隻需要臨時趕考,死記硬背。然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重視的是學生如何去學,學生是整個過程的主體,這就需要我們利用啟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例如:學習“新文化運動”這一節時,學生們對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曆史的影響,積極的和消極的影響,其中著重在於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這些都很好把握。但對於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就把握不準,因而,教師就可以先進行提問:自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便成了中國思想界最大的權威,成為曆朝君主專製的精神支柱。康有為提出祭孔要行跪拜禮,叫囂“中國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為?”其目的是什麼?袁世凱在複辟帝製是也極力提倡尊孔讀經,率領百官赴孔廟祭孔,行三跪九禮。可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吳虞卻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空號,那麼,新文化為什麼要反孔等一係列的懸念,促使學生主動的去分析得出答案(從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
二、注重問題探究,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
人們常說“愛不釋手”,顧名思義就是對事物愛到了極點,拿在手上就不想放下。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對某種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種好奇心和求知欲。興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傾向,是推動我們愉快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在自主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我使用了探究式教學,而其中精心設疑是關鍵。如,“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簽訂了《馬關條約》,這個條約的簽訂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化的程度,也引發了今天的“釣魚島”之爭。可是我國當時正在搞洋務運動,北洋艦隊也擁有先進的武器,相對而論,日本比我們落後,為什麼我們最後失敗了呢?通過精心的設疑引導學生對其中的原因進行探究,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