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導小學過渡時期學生的作文寫作
學科研究
作者:孫厚國
摘 要:在教學中,語文作為一門必不可少的工具學科,確定了它學以致用的功能。對於三年級這一過渡時段則體現在習作的訓練上。由此,習作就和識字教學、閱讀能力的提高一起成了小學語文中段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關鍵詞:小學作文;過度時期;指導方法;嚐試運用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關於習作指出:對於中年級,在習作時提倡自由表達,要求能夠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強調樂於書麵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並能嚐試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將自己感覺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並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還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他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但是對於農村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來說,作文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習作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科目。為了寫好作文,教師和學生都必須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我通過對《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針對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加之自己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結合我現所任學科、班級的實際情況著眼,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習作輔導時我有意識地進行了層次性的指導。
一、注重平時積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眾所周知,學生寫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素材的積累。平時積累的材料越多,用時就能順手拈來,得心應手,素材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麵:一是日常生活中的積累。在平時日常生活中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例如:春天,讓他們看看潺潺的流水,聽聽小鳥歡快而清脆的鳴叫;夏天讓他們領略到密林中的幽靜和快樂;秋天,觀察飛舞的落葉,豐收的田野;冬天體會炭火的溫暖……。二是從課文內容積累。“重視文本”是新課標的要求,鼓勵他們多讀書,讀好書,使他們身臨其境,產生頓悟。而且很多課後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好詞、佳句”。讓學生在背誦時感悟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三是通過學生寫句、日記來積累。由於寫日記內容很寬廣,這樣學生在習作時就有詞可用,有話可說。四是影視廣播積累。它是最輕鬆、最愉快的積累素材的方法。一段新聞,一段有益的動漫片等都是作文的好題材,它不但充實了學生的生活,而且還拓寬了生活的視野,彌補了閱曆的不足。
二、從寫片段入手,培養興趣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無論在知識的儲備還是在所學知識的運用上都還不能達到隨心所欲,運用自如。考慮到這一點,我決定從“片段”訓練入手。在進行這一練習時我分三步走:第一步,將幾個不相關的詞連成一句通順的話。第二步,將這句話擴充成一段話。第三步,給這段話加上開頭、結尾,使其完整。剛開始練習時,由於思路打不開,學生有些害怕,後來慢慢掌握了方法,並從實踐中找到樂趣,是學生逐漸喜歡上這種練筆的方式。而對於他們的片段練習,我除了給予必要的指導外,盡可能地從中找到閃光點,予以表揚、鼓勵,以鼓起他們的信心,培養善於寫作的興趣。
三、注重學以致用,結合實際及時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