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教學要講究哪些方法
學科研究
作者:遊瓊
摘 要:本文探討議論文的寫作方法,教師要在指導上下功夫,消除學生怕寫議論文的畏怯心理,指導學生寫議論文時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講究方法,舉出具體事例,讓學生感到議論文並不難寫,這樣就達到教學的目標了。
關鍵詞:議論文教學;消除畏怯心理;指導得法;循序漸進
有關議論文的寫作訓練,通常是從中學起步的,這是考慮到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是符合教學規律的。那麼,在中學學習階段,教師可在學生抽象思維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下,正確有效的引導他們從寫記敘文到寫議論文,從寫簡單的議論文到寫較為複雜的議論文,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筆者通過教學實踐,感到引導中學生學寫議論文,要講究步驟方法,注意有序性和係統性,循序漸進,則收效較好。
一、消除學生學寫議論文的畏怯心理,讓學生感到“我也能寫”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學寫議論文也是這樣。學生剛接觸這種體裁,往往感到茫然,未曾提筆,先是畏怯。如何消除學生學寫議論文時的畏怯心理,樹立寫議論文應有的信心,這是初期指導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麵,也是整個議論文訓練的第一關。教師告訴學生:議論文作為一種文體,同寫記敘文、說明文一樣,不存在能否學會的問題。正如《為學》所說:“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隻要從弄清議論文與其他文體的不同入手,細心琢磨,勤於收集,多寫多練,就一定能寫好議論文。
二、注重對初寫的具體有序的指導,讓學生知道“應該怎麼寫”
指導要講究方法,做到有序,做到由讀到寫,由說到寫,由生活到寫;在要求上,由基本要求到逐漸提高要求,以體現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巧妙過渡,循序漸進的訓練原則,讓學生能獲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興奮,從而激發較高的寫作熱情。
(一)著眼範文,從讀到寫。
訓練初期,利用課文加強對學生進行“三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比較閱讀。
通過比較閱讀,使學生弄清三種不同文體的區別。首先讓學生反複讀(直覺感知),識別同一題材不同體裁的文章,使他們熟於口,諳於心,這樣多讀了,讀多了,就會逐步加深對議論文的直感認識。其次,在形成直感直覺認識的基礎上,教師應正確指導學生對“三體”的不同特點進行歸納概括,讓學生明確:記敘文側重於描述人、事、景、物,傳達感情,其筆墨主要落在人、事、景、物上,讓人身臨其境,感其情味,得其感觸。因此,“以情動人”是其基本特點,表達方式上是重用敘、描,次用抒情;而議論文則以闡述個人對某個問題的見解、主張,陳述觀點為主,它雖也敘事,目的卻不在敘事(故敘事簡略),而在借事說理,闡釋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其方式是“曉之以理”,目的是“以理服人”,表達方式主要運用議論;說明文則是詳其事物的基本特征和內在聯係,給人以知識,使人認識某種事物,“使人知之”是其主要目的,表達方式側重於說明。通過比較,讓學生初步認識,議論文文體的特點和用途,以防止學生初寫時“走體”(寫成其它文體),並對“如何寫”起到直接示範作用。
(二)鋪路搭橋,由說到寫。
這裏的“由說到寫”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從認識生活中“說”議論文到自己寫議論文;二是由口頭訓練到筆頭訓練。筆者在指導學生寫議論文之初,首先讓學生認識議論文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麵,每個人幾乎經常都在“說”議論文,也可以說生活中人人會議論,事事可議論。因此,議論是無處不有,無時不有,議論文也就無處不在了。教師列舉許多貼近學生的生活事例。比如,你走在路上,遇見一群頑皮的小朋友正在隔牆拋石塊,便對他們說:“別隔著牆拋石塊。”這裏,你已經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看法,這就是議論文的“論點”。然後你說服他們:“因為隔牆拋東西,看不清牆外的情況,容易造成傷人毀物的後果。”這裏你已經在運用道理論證,即通常所說的“講道理”,用“說理”的方法來闡明你前麵提出的觀點。你還可能進一步講述一件事,說某人某次曾隔牆摔石塊砸傷了人,鬧上了法庭。這裏你已經在運用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了,這種方法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擺事實”。最後你說服了小朋友,你可能告誡小朋友:“要記住,今後別再隔牆拋石塊了。”這就是議論文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