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初探(1 / 2)

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初探

學科研究

作者:劉田秀

初中生物一直都是被忽視的豆芽學科,自2012年初中生物納入中考以後才逐步受到重視。在此之前,很多學校的生物學科都是由其他學科教師擔任的。自從納入中考後,才有一部分教師半路出家,專門從事生物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逐漸受到領導們的重視。但由於生物長期的不受重視,很多學生和家長都還缺乏認識。所以,這兩年的生物成績仍然沒有得到提高。提高初中生物成績迫在眉睫。我認為要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提升生物教學成績,我們必須從課堂入手,向課堂的40分鍾要質量,結合我的教學實際,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一、加強閱讀指導,初步掌握課本內容

閱讀是自學的基礎,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它還有助於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閱讀從時間上分課前、課中、課後閱讀。課前閱讀可以發現問題、帶著問題聽課;課中閱讀幫助形成正確的概念、原理和規律;課後閱讀溫故而知新,梳理知識形成網絡。隻有當學生明確了閱讀的意義,才能積極參與閱讀並樂於閱讀。在閱讀時讓學生做到眼、口、腦、手並用,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係統》一節,學生通過閱讀就可以知道本節課有幾個概念:生態係統、消費者、生產者、分解者、食物鏈、食物網,還知道這幾個概念的內容,通過閱讀P21的圖表還可以看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大概關係是怎樣的。並在閱讀中對於概念、規律等結論性內容用筆勾勾劃劃;對於說明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修飾語或限製詞可加上著重號;對於文中晦澀的文字可反複吟讀,理解其意;對於不能理解的內容要加上問號。隨著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教者要求學生閱讀後能提出問題並能提綱挈領地歸納大意,形成知識結構。此外還要指導學生重視圖表的閱讀,明確其意,領會其質。

二、讓學生議一議,進一步加深印象

我們都知道,學生的討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鞏固知識,對所學知識進行更深的了解。在通常情況下,教師會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提出自己根據課文要求和學生實際水平而設計的討論問題來組織課堂討論,但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選擇討論內容:

(一)選擇有價值的內容進行討論。

組織討論必須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如《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係統》一節可以設置這樣的討論:①樹、昆蟲的幼蟲和啄木鳥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②腐爛的木樁會消失嗎?③在生態係統中,植物、動物、細菌和真菌分別扮演著什麼角色?討論後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關係就一目了然,不需要老師再講。

(二)選擇有爭議的內容進行討論。

教師提出富有啟發性和爭議性的問題是激發課堂討論活力的要素。如《生物與環境的關係》一節後討論:鼠婦的生活隻受到光這一種因素的影響嗎?為什麼我們的實驗隻有光這一種因素不同呢?通過問題學生展開討論,學生進一步明白對照實驗的概念,並且還學到了怎樣找對照實驗的變量。

(三)選擇有興趣的內容進行討論。

心理學表明,當人對某一事物產生了興趣後,就會激發對這一事物的需求。如:學習了《小羊多利的身世》後讓學生討論:多利的長相為什麼既不像C羊,也不像A羊,而與B羊十分相像?學習了《脫韁之馬——癌細胞》後讓學生討論:癌症的形成與我們的生活習慣有關係嗎?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癌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這些問題的討論大大激發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興趣,還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課外。

三、教師課堂講一講

教師是課堂的領導者、組織者,而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我們要把課堂交給學生,所以我們要少講,因此,學生能看懂的就盡量不講,我覺得教師的講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講故事,激發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中間環節,還可以采用講故事吸引住學生,在生物中有很多生物曆史趣聞。初中生物的教學對象特別是初二學生,其少年兒童的特點十分鮮明,感興趣往往是他們學習入門的首要動力。因此,把書上安排的生物學史,如達爾文的《物種的起源》誕生的故事,講給學生聽。這樣初中生物教材,在上課時,本身蘊含的“能量”,不就可以充分發揮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