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運用口訣幫助學生記憶。
如:《顯微鏡的使用》部分:①取鏡時可以歸納為:右握左托略偏左。即: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把顯微鏡放在實驗台略偏左的位置。②對光時可以概括為:三轉三找。即:一轉轉換器,找低倍鏡;二轉遮光器,找光圈;三轉反光鏡,找光源。③觀察時可以概括為:放-壓-降-升-調。即:在載物台上放標本-用壓片夾壓住標本-把物鏡降到最低處(側視物鏡)-緩緩上升物鏡(上視目鏡)-調節準焦螺旋。④移動標本可以概括為:偏哪往哪移。即:在使用顯微鏡觀察物象時,如果物象不在視野的中央,物象在我們視野的什麼位置,我們就往那個方向移動。如物象在我們視野的左側,我們就將標本往左側移動,就能將物象移到視野的中央位置。
(三)對課本知識加以補充。
如在《動物細胞》一節的實驗中,可以為學生補充:①在載玻片中央滴的生理鹽水的濃度是百分之零點九,目的是為了保持口腔上皮細胞的形態。②在自己已經漱幹淨的口腔內側壁取上皮細胞,漱口用的是普通的冷水或是涼開水,漱口的目的是為了去除食物殘渣,以免影響觀察。
(四)知識梳理,理清關係。
如《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和《製作並觀察植物細胞臨時裝片》兩個實驗後進行比較,兩個實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使兩個實驗中容易混淆的知識加以提煉,讓學生更容易明白。
四、練習要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目前,不少學校已明確要求教師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少於15分鍾。這就要求教師還必須在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和靈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需要靈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剛上課的複習鞏固時,可以穿插在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也可以放在課堂教學內容完成後。課堂練習題的提前設計和課堂上的靈活使用,能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據此調整教學節奏,及時進行矯正教學等。這對確保生物課堂教學優質、高效十分必要。例如,在講解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的概念時,列舉嬰兒吮奶、寒冷使人打哆嗦、談虎色變、望梅止渴等反射活動,請學生辨別等,其檢測和鞏固效果都非常好。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有力保證。
五、做好課堂的評價工作
還有在上課的中間環節,要上好課還要注意教學評價。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由教師來完成的評價方式往往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消極被動的地位,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影響了教學效率。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對課堂評價應做一些改變,不僅老師采取積極評價,更要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同學的相互評價和小組間學生的相互評價,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評價,成為評價的主人。
最後我還要說,上好一節生物課,課堂的最後環節不可輕視,課堂的最後,除總結好一堂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做好課堂信息的反饋,布置好作業之外,課堂的最後還可通過實驗,故事,生物魔術等,給學生首先展示一下,下一節要學習的內容,通過實驗,故事,生物魔術等等給學生留下“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懸念,使學生情不自禁的閱讀下一節內容,為下一節上好課,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中我們還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學法指導,力求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力求學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於少數學習特別困難的學生要雙管齊下,既要指導學法又要培養他們的非智力因素,激發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使他們走出學習的低穀,從而提高學生的成績和能力,全麵提高學生素質,提高生物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