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數學教學如何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1 / 2)

數學教學如何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

學科研究

作者:餘容清

摘 要:數學教學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就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即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差等生“吃得了”。

關鍵詞:數學教學;均衡發展;滿足;需求

教育均衡發展是一種發展目標,更是一種教育發展過程;數學教學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是數學教育發展的目的,更是一種促進數學教育發展的途徑。數學教育均衡發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平均發展、均等發展,它更加強調的是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創造的設計教學過程,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一個班級的學生在知識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麵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麵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數學教學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就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即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差等生“吃得了”,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獲得“終生學習的能力”,實現“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如何在數學教學中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數學教學經驗,提出如下的幾點自身的體會。

一、要深入了解學生,合理分清層次

為了準確地把握學生層次,教師應深入了解全班每個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兩個方麵的因素,並在做出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把全班學生相對分為優、中、差三個層次,既A、B、C三層次。A層次為優等生,確定A層次學生:思維敏捷、思路開闊,有一定的探究意識與創新精神,在小組活動中能起領導、組織的作用。B層次為中等生,確定B層次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比較、分析、理解能力,但需要通過一定的提示,但其中有一部分也能積極思考並參與發言。C層次為差生,確定C層次學生:主動學習意識極其薄弱,課堂參與意識不高,需要老師和同伴的幫助。考慮到C層次學生各方麵能力相對較差,編排座位時首先讓C層次同學坐在中間,與A層次同桌,這樣有利於A層次學生發揮榜樣示範作用,帶動C層次學生,使C層次學生在有意無意中受到啟發和幫助。通常情況下以6至8個為一個小組,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把偌大的班分成若幹組。每個小組按AA、BB、CC組合,這樣有效起到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作用。但學生所處的層次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以動態的觀點、發展的眼光觀察學生,隨時注重學生的發展變化,進步了的學生,我們就要及時對分層的情況進行調整,滿足他們的上進心,便於他們能更好地發展。

二、科學地製定教學目標,設計差異性教學方案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對實施教學有導向作用。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製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首先教師應認真鑽研大綱和教材,在整體把握《大綱》與教材的情況下,弄清本節課的重點、要害、難點以及本節課的目標;然後再結合學生實際分層製定。對學習較好的學生,設置高層次的目標,讓他們覺得有東西要學;對學習較差的學生,提出一些基礎性問題,讓他們經過思考就能得出正確答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跳起來都能摘到桃子。這樣各類學生都有強烈的求知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層次安排是固定的,但每個層次的學生是不固定的,對目標選擇不當的學生,教師適當加以點撥,另外隨著教學內容的不同,有時三類目標的界定並不十分明顯,甚至合二為一。由於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了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分步到位的方法,從而使各層次的學生自然而然地沿著知識發展的階梯拾級而上。教學時,要以C層次學生能“吃得了”、A層次學生能“吃得飽”,B層次學生能“跳一跳摘得到”為原則。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留有餘地;既要有統一的教學活動,又要對C層次學生及時輔導,教學設計中,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等)仔細分析,對需要鼓勵、點撥、輔導的對象做到“心中有數”,讓A、B、C三層次學生做到“一目了然”,讓每個學生得做到有效的惠顧,幫助每個學生學得更好。在全班學生都能達到教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積極創造條件讓優秀生冒尖露角,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

三、優化教學環節,實施分層教學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是促進學生全麵、持續、和諧發展的保證。分層教學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每個環節都要做到分層教學,盡可能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指導策略,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