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電教媒體與小學語文教學(1 / 2)

試論電教媒體與小學語文教學

學科研究

作者:張仲賢

摘 要:在運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采用圖形、文本、聲音、動畫,刺激學生的感官,符合學生的思維特征。這種媒體教學,有利於創造一種積極主動的、以學生作為認知主體,使學生的能力得以充分發展和發揮的教學與學習情境得以至善至美。

關鍵詞:小學語文;電教媒體;文本教學;素質教育

筆者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已多年,剛站講台那時,電化教學剛起步,如今已發展得如火如荼。電教媒體早已不是新名詞。實際上早已被教師們應用起來,同時廣大教師也從中領略到

電化教學的絕對優勢。根據小學生極富有好奇心和新鮮感的特點,作為孩子們的執教老師,如何利用電教媒體在課堂這一有限的空間為他們創設求知的情境,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至關要點。下麵談一談筆者的做法。

一、以圖入題,質疑引趣

(一)設計好多媒體教學的導語。

一堂課開頭的導語,就像開台鑼鼓吸引觀眾,能迅速把學生帶到所需求的境界。導語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這堂課的興趣。利用電教手段做導語既有趣又新穎,能一下子“吸引住”學生,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激發求知欲,又能使學生打開思維的閘門,興趣盎然地進入學習,主動獲取知識。

(二)設計好課件,突出重、難點。

《種窗簾》是一篇很美、很富有童趣的課文,它讓小朋友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打破常規,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讓學生們體會到這篇課文的美妙及領悟其中的道理,筆者根據課文內容設計,製作了一個個小課件來突出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

所以,筆者就采用多媒體投影圖片的方法,導入開講係列。這樣,在教學《種窗簾》這課時,開頭就點擊課件,讓學生欣賞幾種窗簾:有竹子編的窗簾,有市場上買的窗簾,還有用珠子串的窗簾,最後將課件定格在課文裏的窗簾圖上:兩盆花枝繁茂、顏色鮮豔、纏纏繞繞的爬在窗台上。接著又用激疑法,有意識地生疑、讓學生質疑,有利於學生智力的開發和培養。於是提問:“這兩盆花爬在窗台上形成了美麗的窗簾,這樣的窗簾在市場上能買得到嗎?能編織嗎?能串連嗎?那麼,要怎樣才能做出來?”指導學生回答:“要在花盆裏種出來。”然後板書課題並提問:“種的窗簾是什麼樣的呢?”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很自然地進入主題課的教學。

二、展圖設疑,化難為易

在顯示屏上一個個課件圖片的展示,不僅可以突破教學中的難點,而且可以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的培養,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能力,是人們順利的完成學習活動必不可少的個性心理特征的綜合。培養一個人的能力會影響到其完成各種活動的成效。

觀察是人們有效地探究知識、了解事物的一種重要的心理素質。在多媒體(感性圖文)課堂教學中,觀察是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對於直觀性、形象性的植物變化發展的感受和知覺的客觀的、實在的事物,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客觀事物獲得感性認識,這樣觀察能力就是學生們通過視覺過程來獲得信息,達到教學目的。

《種窗簾》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寫陶陶種的兩盆花長成綠窗簾,再變成花窗簾,最後變成金色的窗簾。這種顏色的變化,如果沒有課件的直觀展示,學生學習和領會是很吃力的。從綠色到彩色再到金色的顏色概念,很難準確地體會到綠窗簾的生機盎然,花窗簾的五彩繽紛和金色窗簾的光彩奪目,更難欣賞課文中描寫各色窗簾的優美詞句。比如教學第二自然段,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彩圖,了解種子種下去長成綠色窗簾的過程,結合課文錄音朗讀,讓學生耳聞目睹。第三、四自然段也可采取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學生們仿佛置身於大自然當中,心情愉快地讀懂課文,這樣輕輕鬆鬆地突破了難點,掌握了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