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
學科研究
作者:張美遠
摘 要:本文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立足於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這一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為目的,主要論述了在新課程背景下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的必要性和方法。具體介紹了情境導入,創設起點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分析,創設問題情境,推動學生主動探究;情境回歸,創設實踐情境,提高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等方法。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教學;情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講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輔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和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因此,我們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注重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新鮮的、真實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探究、思考、感悟、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那麼,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運用情境教學法進行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我做了以下一些嚐試。
一、情境導入,創設起點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課,往往離不開好的開頭。導入新課時,我們如果能夠創設一個個貼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和教材內容的起點情境,就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夠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就能夠先聲奪人、引人入勝,好像在教室裝上了磁鐵,一開始就能夠把學生緊緊地吸引住,後麵的課上起來也就順暢了。例如,在講《經濟生活》中“影響價格的因素”時,我就先創設了以下情境: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島附近海域發生裏氏9.0級大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2號、3號反應堆冷卻係統失靈,4號反應堆出現火情。日本核電站泄漏事故備受關注,有謠言稱食用碘鹽可以預防輻射,這導致廣東、福建和浙江等省的多個地方相繼出現群眾搶購食鹽的現象,超市脫銷,專賣店排起長龍,一些商家甚至趁機提價,平時一元多一袋食鹽賣到10元多的高價。那麼,請問你相信這個謠言嗎?食鹽為什麼會漲價?這節課,我們就要共同來探討“影響價格的因素”這一內容;又如,在講《經濟生活》中“儲蓄存款和商業銀行”時,我先創設了以下情境: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由現行的3.25%提高到3.50%;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由現行的6.31%提高到6.56%,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據此相應調整。此次加息為央行2011年內的第三次加息。央行加息,主要是為了遏製住當前通貨高速膨脹的狀況,有利於儲蓄存款的增加。那麼,請問你家有無增加儲蓄存款?居民為什麼要把錢存入商業銀行?這節課,我們就要共同來探討“儲蓄存款和商業銀行”這一內容。通過創設這種與時事熱點、學生身邊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把他們帶到特定的學習情境中去,使學生產生想了解相關知識的欲望,於是自然引入到新課上來,為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二、情境分析,創設問題情境,推動學生主動探究
創設起點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此時我們應該適時地創設問題情境,推動學生主動探究。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曆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係。”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隻有存在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教學的重點、難點,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巧妙地設難置疑,創設具有時代性、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不斷思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技能主動探究新知識,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講《經濟生活》中“價格變動的影響”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消費者對既定商品的需求還受相關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這一重點內容,我創設了以下情境:近幾年,由於汽油價格持續走高,雖然普通汽車價格不斷降價,但銷售依然沒能走出低穀。大排量汽車由於受消費稅增加的影響,價格不斷上升;人們把眼光更多的投向小排量汽車和電動車,從而帶動了小排量汽車生產熱潮,特別是電動車的生產和銷售更是異常火爆。根據情境創設兩個問題:(1)為什麼汽油價格的提高使汽車銷售遭遇尷尬?(2)人們為什麼把眼光更多的投向小排量汽車和電動車?又如,在講《經濟生活》中“消費及其類型”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恩格爾係數這一重點內容,我創設了以下問題情境:(1)請列舉我國居民當前的消費熱點有哪些?(2)這些消費熱點的出現說明了什麼?(3)如何看待恩格爾係數及其變化?再如,在講《經濟生活》中“新時代的勞動者”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勞動者就業這一熱點內容,我創設了以下問題情境:(1)人們為什麼要就業?(2)我國當前的就業形勢怎樣?(3)從國家的角度探究怎樣才能擴大就業?(4)從個人的角度談談你對如何就業的認識?這些問題的設計,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學生的思維因問題而動,因問題而深入,從而使學生在相互交流與主動探究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