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多媒體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學科研究
作者:雷祖春
多媒體教學以其大容量、高實效、直觀形象等獨特的教學魅力,在我國各級各類教學中迅速普及。同樣,對於生物這門課程,利用多媒體教學也展示出常規教學所不能企及的優勢,但在其日趨高漲的應用中也暴露出來一些問題。本文就多媒體教學在生物教學的應用中顯示的優勢和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做以簡要論述。
新課程指出,生物教學應注重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習的整合。而信息技術就是現如今中小學課堂所使用的多媒體,如聽覺媒體錄音機、視覺媒體投影幻燈、多功能交互媒體計算機等。這些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利用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優化生物教學過程,增加學生知識,服務於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同時,也大大豐富了現今中小學課堂的授課手段和授課內容,使得今天的學校教育無論在知識的傳授上,還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上,都有了更高層次的結構和收獲。因此,其在各個方麵都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優勢。
優勢一:“活化”了生物教材,豐富了課堂
生物本身,就是一門解釋世界生命奇觀和本質的一門自然科學。單憑幹枯的文字敘述,是無法讓學生深切感知知識的魅力,但是利用多媒體教學卻能夠有力地改變這一缺陷,能“活化”生物教材。
(1)直觀形象的畫麵顯示,有利於學生更快更準確地理解授課內容。學生是一個能動的主體學習者,多媒體的直觀形象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思維神經,促使他們主動抽取學習的意念,從而對課堂內容能形成自身知識建構。這一點是普通的常規教學手段所無法辦到的。例如,我們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教學中,如果能夠運用多媒體將草履蟲的形態、草履蟲的內部結構展示出來,然後再配上有關草履蟲的錄像,這樣使肉眼無法看清的草履蟲,活生生地展現在學生們的眼前。那麼,不僅學生的興趣高漲,而且為繼續學好草履蟲的生理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
(2)增大生物教學內容中觀察的可見度。高中生物學習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都需要學生去觀察,然而枯燥的課本既無法提起學生的興趣,有的知識圖形又不能讓學生清楚地去觀察,從而就會引發學生對知識理解的不到位。然而,利用多媒體把這些內容製成課件,錄像等形式,學生觀察起來就顯得相當容易。例如,在學習細胞分裂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隻憑教師的解說和書上的圖例是無法讓學生有深切體會的,而且在生活中也無法看得到。這時,教師就可以將細胞的分裂過程製成動畫,無疑會讓學生更好地掌握。
優勢二:加大課堂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常規教學手段中,教師的大量板書和學生的大量記錄,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因而課堂始終停留在課本知識本位的講解上,在有限的時間內根本無法補充更多能夠讓學生擴展知識麵的信息。但是多媒體在生物課堂的應用,就有利於縮短課堂授課時間,更有利於學生們廣開思路,通過各種手段來掌握所學知識。這是常規教學手段不容易辦到的。如講“血液”這一部分內容時,在演示實驗中觀察血液中加入抗凝劑後的分層情況時,需要較長時間(一般幾小時)才能出現結果,即使出現結果,也往往不明顯。為了配合學生對現象的觀察,在進行完實驗操作後,可用放像機將最後的結果和現象放給學生看。這樣不僅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而且結果也非常明顯。學生一看便認出:哪一層是血漿,哪一層是血細胞。在此試驗完成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利用節省出來的時間進行一些其他血液知識的講解,可以聯係生活實際講出一些例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樣能高效擴展學生的知識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