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小學語文作文教學

學科研究

作者:王良剛

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是小學語文教師感到十分棘手頭痛的課題,也是小學生最不願意完成的功課。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是從小學中年級開始進入作文教學。其實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就開始重視作文教學了。從學說完整通順的一句話到書寫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門的開端。然而小學生的語文功底差,觀察能力低,更沒有組織和駕馭語言能力,作文時經常是下筆無話可寫。或者是茶壺煮餃子——有話吐不出。即使是東湊西拚勉強完成一篇習作。也是內容空洞。條理分不清,或者是詞不表意,馬頭牛嘴對不上。讓教師無法修改,苦不堪言。那麼,如何進行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最積極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製,麵是激發學生興趣”。因此,要讓學生有話說,就要求教師把作文課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喜歡寫作文。首先,先觀察後作文。隻有引導學生感知具體形象的事物,才能激發其積極地思維,進而產生表達願望。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觀察圖畫和實物,或者指導學生參觀,然後按照教師的指導寫作文,學生很有興趣,寫的文章有具體內容,有真情實感。其次,先實踐後作文。如有計劃地設計遊戲,編導小品,外出旅遊等。學生親身參加的實踐活動,往往津津樂道,此時讓學生寫出實踐活動的經過和感受,自然興趣盎然。由於這些活動豐富了學生生活,增長見識,提高認識能力,因而寫的文章很有條理,語言也比較生動活潑,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第三,抓時機寫作文。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因時間、地點、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善於抓住有利時機讓學生寫作文,學生就會感覺不到有困難。例如,課間一個精彩的場麵,運動場上精彩的表演,課堂上發生的一個有趣的“風波”,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寫下來,或者在講課文中補寫一個情節,續寫一個結尾等。

二、從閱讀中積累素材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沒有大量的閱讀,不可能寫出好文章。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廣泛的課外閱讀是寫好作文的基礎,課外我們要向學生介紹一些有益的書刊,要求學生閱讀後摘錄好詞、好句,為自己習作時積累素材。課內閱讀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內容來積累素材,我們要把作文教學貫穿整個語文閱讀教學的始終。文章就是例子,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在進行課文教學時,我們可以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寫作知識,小學課本中所選的課文都是經過細致推敲的優秀範文,我們在教學每篇課文時都要充分利用教材這個形象直觀的例子,學習作者是怎樣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學習作者巧妙的構思、有序的寫作、獨特的觀察視角等,琢磨並領悟出作文的真諦。學生通過閱讀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這樣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