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關注的不是探究成果的大小,探究水平的高低,而是注重探究的過程性、內容的豐富性和方法的多樣性。強調學生學會收集、分析、歸納及整理資料,學會整理反饋信息;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標新立異。在探究過程中,充分淡化結論的正與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評價實行多元化,不僅關注學生學到的知識、技能,更注重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價值觀。堅持指導性和激勵性的評價原則,使評價貫穿於整個活動過程,通過評價指導學生的探究,注意使用激勵性語言,既使學生普遍獲得成功的體驗,也使學生看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評價標準上,體現開放性,不求結論的標準化、唯一化,激勵學生獨立思考,有所創新。采用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評價方式:如可以采用辯論會式的評價方式進行自評和互評;可以將探究成果在展覽廳中展示,並記錄進學生檔案,使學生在分享成果的同時增強榮譽感;還可以將探究成果經篩選參加青少年科學實踐活動及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的評選,讓專家、媒體等也參加評價,擴大評價活動的範圍,促進激勵機製的形成。
四、尊重學生的選擇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
主體性教育強調“以學生為本”,應真心實意地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從學生的內在需求入手,了解學生對什麼樣的問題感興趣,對什麼樣的問題存在疑惑,想去探究。其次,要尊重學生的內在需求,將探究的目標建立在學生的需求上,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參與選擇探究的內容。探究性學習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靈活地選擇參加探究的內容和方式,因而有利於學生主動性、獨立性及創造性的發揮,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特長的培養及自我教育目標的實現。
五、探究性學習的宗旨是大部分學生都樂於參與
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必須得有一定的載體,而開放性的學習材料,則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有效保證。因為數學開放題的條件可以是多餘的,答案也可以是不唯一的,所以解題的方法也比較靈活多樣。
這就是具有“開放”的特點。學生在對這種開放題的探究中,往往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發揮出各自的想象力,展開數學思維方法,進行交流,使得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都樂於參與,於是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也就得到了保證,從而也就體現了探究性學習的根本宗旨。
因此,教師引導組織的“探究性學習”就易於展開並獲得成功。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更好的展開“探究性學習”,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內外的探究性題材,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組織好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