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構建小學班級文化
班主任工作
作者:呂輝榮
摘 要:構建班級文化是班主任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小學的班級管理中如何構建班級文化?本文從發揮用物質文化的巨大作用;重視建設民主,科學的製度文化;在協商與融合中追求和諧人文,侵滿愛心的班級精神三個方麵論述了建設班級文化。
關鍵詞:時代性;人文性;和諧;民主與科學
班級文化是指圍繞班級的教育、教學活動所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語言習慣、製度體係、班級風氣等的集合體。它不是一種剛性的、粗暴的、說教的固定模式,而是班級成員在班主任的引導下,朝著班級目標邁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一種充滿柔性的、溫和的、人文的精神、製度、關係和環境的綜合存在,是一種新的德育模式。班級文化是一種隱性的教育力量,表現出一個班級獨特的風貌和精神,並且這種班級獨特的風貌和精神,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一定的形式影響著學生的行為。
通常所說的班級文化包含物質文化,製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麵,三者之間相互製約,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形成整體。從構成的主體看,它主要包括學生文化和教師文化。而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師生關係這對矛盾,一直處於重要位置。主要體現為主流文化與學生亞文化的矛盾衝突。因此作為班主任,如何與學生共同撐起一片藍天,將班級建設成為師生共同的美好家園呢?我認為,這需要班主任高度重視班級文化氛圍的營造,以優秀的班級文化凝聚人心,引導成長,促進發展,讓班級青春活力,充滿人文關懷,充滿積極向上,積極進取的文化精神。而要形成這種文化精神首先需要師生彼此尊重,互相愛護,互相支持,互相依戀的友情和親情。教師不能一味按照成人的意誌強調小學生班級文化的整齊劃一,應該做一個學生世界的傾聽者,因此,建設班級文化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考慮。
一、發揮用物質文化的巨大作用
班級物質文化建設是指教室環境建設。它是班級精神文化的體現,教室作為固定的學習場所,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溝通交流的平台,是班級輿論導向的載體。其環境的布置,必須突出時代性和人文性,著眼於整個班級的和諧統一。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隻有創造一個教育人的環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營造班級文化,物質環境是基礎。教室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基地,要建設好班級文化。就需要美化班級環境,它能讓同學們在課堂上保持飽滿的情緒,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以最佳的心態參與學習活動。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每一麵牆,讓每一麵牆都說話。
(一)書畫展覽。
展示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的書畫作品等,陶冶學生的情趣。
(二)圖書角。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成立班級圖書角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開闔視野。聘請小圖書管理員對其歸類擺放,做好借閱登記,並完好保護。
(三)美文薈萃。
張貼學生自寫或摘錄謄寫工整的美文和優秀作業。讓學生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相互學習。“假人之長以補其短”,隨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知識海洋。
張貼學生收集的各種小常識,小資料。讓學生學會收集,學會判斷,拓展他們的知識麵。
教室環境營造物質文化氛圍,就是力求教室的牆壁會說話,我們在繼承傳統教室文化的基礎上,使教室成為充滿潛力,充分體現和諧,靈動,凝聚的教育資源。因此,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要帶領全班學生,共同營造班級物質文化氛圍,搞好教室環境的布置。
二、重視建設民主,科學的製度文化
要建設班級文化,需要有製度的保障。製度文化主要是指為了維護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秩序而形成的各種行為準則,是班級文化建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協調和組織班級的保證。有了規範與製度,才能保證嚴格的紀律,使集體活動井然有序,使班級目標順利完成,才能使學生在一定的要求下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朝著符合班級群體利益,符合教育培養目標的方向發展。而班級製度需要民主和科學作為支撐才能贏得學生的理解和廣泛的認同,才能形成學生自覺的行動,各項製度隻有符合學生的需要,真正發揮了規範作用才能稱其為製度文化,它才具有德育功能。那麼,如何製定一個科學民主的班級製度呢?那就需要全體師生的共同參與,共同討論,共同協商。這樣的班級製度才能發揮其應有的規範約束作用,才不會形同虛設,成為一紙空文。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民主與義務,自由和秩序的關係。一份完整的民主的班規,應該既有對學生思想,行為的正麵引導,也應有對教師的要求,涉及到學習檢查、紀律監督、體育鍛煉、清潔衛生等各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