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製度要突出精神風貌,價值觀念,作風態度等各具人文氣息的內容,給製度以靈魂,使得製度富有人性化。一個人性化的班級製度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基本要求,必須體現出對班級中每一個學生的充分尊重,因此,班級製度中得每一項內容都應該在班主任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來生成。這樣的製度由於考慮了大部分學生的發展需求而充滿生命力。
三、在協商與融合中追求和諧人文,侵滿愛心的班級精神
班級精神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班級文化的深層文化。它主要是指被師生共同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理想追求,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具有強大凝聚力。培養班級精神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班主任在班級精神的鑄造上發揮著主導作用。
班級精神是班級文化的主導價值取向,是班級成員共同的行為特征。積極的班級精神有利於教育文化發揮作用,能對學生產生內在的激勵作用,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有教育資源,從而獲得全麵的,和諧的發展,進而增強班集體的向心力和學生的歸屬感,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氛圍。
消極的班級精神對教育文化起破壞作用,使少數人的行為蔓延成一種群體意識,使班級常生活由有序到無序,使班級處於一種混亂,失控狀態。所以,班級精神文明建設不僅要有積極活潑的班風,而且要培養學生對班集體的責任感和義務感,使每個學生在集體中都有一定的任務,都有自己滿意的角色,這樣才能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班級和諧,秩序井然。
班級精神並非自發形成,而是協商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班級由來自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社區的學生的集合。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價值觀,要讓班級中的學生在某些價值取向上逐步獲得共識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中,我們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對“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學生能否接受這個班,取決於班集體能否滿足他在生理和心理發展過程中的需要,是否受到必要的尊重,是否被別人認可。這就是融合的過程。在班級這個小社會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具有不同的價值觀,經過一係列的衝突,碰撞和融合,班級的價值觀最後形成。營造班級文化,精神引領是核心。強調文化育人,尋求思想上的碰撞,改變學生的實質,我們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麵入手,共同繁榮班級精神文化:
(一)要找準切入點。
學生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有各自的心理需求、發展需要。教師把握學生該階段的需要,找準教育切入點,激發他們身上潛在的勤奮和執著,有利於學生認同感的產生。
(二)挖掘教材人文因素,感動學生。
在我們的新課程教材中,彌漫著濃濃的人文氣息。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去感受愛,感受關懷,並且讓這種美麗的關懷在課堂中彌漫,在生活中滋長。
(三)豐富班內的評價,學會賞識。
總之,班級文化看似簡單,卻對學生的身心產生極具影響的效應。在這裏,每一次細微的關心,每一次充分的尊重,都在不斷淨化和陶冶著學生的心靈,都鼓舞著學生在求學之路上不斷進取,都激勵著學生在藍天下自由翱翔。在構建班級文化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善於把握全局,發揮自己的教育智慧,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整合,進而形成班級和諧的生態文化。
“文化即德育”,一個班級文化對於學生的熏陶是潛移默化的,它對學生的成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課程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班主任作為和諧集體的引導著,組織者,管理者,必須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滿足其合理需要,創設和諧的班集體文化,這樣,我們的學生將會幸福地侵潤在和諧,充滿愛心的班級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