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學音樂課堂教學要與課外活動相結合(1 / 2)

中學音樂課堂教學要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音·體·美

作者:王思學

摘 要:中學音樂具有陶冶情操、娛樂身心、啟迪智慧三大社會作用。並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音樂的功能又有許多新的認識。中外許多科研機構的研究表明,音樂在教育、醫療、甚至農業生產等方麵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中學音樂課外活動教學也不能忽視。

關鍵詞:中學音樂;課堂教學;課外活動;陶冶情操

音樂具有功能性,絕大多數學生會感到學習音樂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娛樂是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高尚的音樂活動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是非常有益的。但音樂學習的本身卻是一件艱苦的腦力勞動,由於學生的心理特點,不善於也不樂於把注意力集中在試唱、聽音等單調的訓練上。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人們對於感興趣的東西才能學得快、記得牢。學生更是如此,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什麼都想親自試一試,老師要善於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親自去奏樂、去表演,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組織學生學習樂器,不僅能使學生的音樂能力有很大提高,而且還增加了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從而領悟到音樂美的魅力。下麵我們從教材的選擇、興趣的培養和音樂的效能等幾方麵作簡要論述。

一、教材的選擇

教學中要輔導學生學習樂器,首先要選擇適當的教材。現在社會上出售的教材版本很多,但由於各地教師的水平不同,學生的基礎不一樣,又加之缺乏專業訓練所需的大量時間,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搞專業音樂普及的音樂教師根據本地的主客觀條件,對這眾多的教材作認真的篩選。總的來說,學生所用的教材應符合以下條件: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不敢興趣的東西盡管有些不乏聯係價值,也很難吸引他們長時間的去認真學習,長此以往,還可能降低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對於他們已有所耳聞的歌曲集小樂曲等似乎很感興趣。

(二)所選教材要利於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

學習奏樂器就要不斷地提高水平,學生聽練習的曲目就應是包含著新技巧的樂曲。心理學上講“人們對於變換著的事物,對於新鮮的東西容易引起注意”。根據這一點,要將含得有不同技巧的不同練習曲按循序漸進的原則同期交替進行練習。這樣可以避免過多同種技巧的練習所帶來的枯燥感,同時又能盡快地掌握更多的技巧。對此,有的教材要進行重新改編。以鍵盤小組為例,從《拜厄》、《車爾尼》等10多種常用教材中選擇適合的曲目,刻印裝訂成低、中、高三個分冊,分發給不同水平的學生,這樣對教學很有益處。其一,既解決了教材問題,又節省了費用。其二,有利於學生按部就班地進行練習。

教學內容難易要適中。教材太簡單,學生會感到沒意思,久而久之會消弱學習動力。教材難度過大,學生長時間攻不下來也容易產生厭煩情緒。教師常說的“讓學生跳一跳,能夠做得最好”。如果遇到一時攻不下的曲子時,最好暫時將此曲放一下,先去練習技巧難度較小的其它樂曲,要做到正麵攻不下側麵攻,這樣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