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樂欣賞課的主體與參與
音·體·美
作者:張龍香
摘 要:音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音樂欣賞則是音樂教學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上好音樂欣賞課,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質量,一定要走出傳統音樂欣賞教學的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中去,使學生真正成為審美活動的主體。
關鍵詞:音樂;欣賞課;主體;參與
音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學習音樂興趣,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而音樂欣賞則是音樂教學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在欣賞課中時常出現以下現象;學生聽音樂時煩躁不安,有轉來轉去說話的,有伏桌睡覺的,有聽其他音樂的,那麼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避免呢?下麵我談談自己對音樂欣賞課的一些看法。
音樂是一門副科,學生向來不太重視。但是初中音樂課作為學校課的輔助之一我們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視。上好音樂廳課的前提:老師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初中階段的學生,對音樂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觀點,而且現在的流行音樂不斷衝擊市場,傳統的欣賞教學是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為主,這種教學方式已經越來越不為師生所接受。要轉變這種教育觀念,最重要的是教師要給學生以積極參與的機會,給學生一個積極思維、積極創造的空間,這樣的師生互動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創造思維的能力,並提高了音樂鑒賞教學效果。例如在欣賞《川江號子》時,我先在多媒體播放音樂視頻,讓學生觀看、欣賞音樂後,鼓勵他們對歌曲進行討論、分析,有的學生說:“歌曲有很好玩的聲調。”也有的學生說:“歌唱家唱得很高有力,聽取來有緊張。”等等。於是,我就抓住機會給學生講授了勞動號子和它特殊有的剛勁韻律以及歌曲的地方語言聲調,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示:隻有團結一心,共同努力,才能戰勝一切困難!同時我們要學習這種不畏艱險,樂觀勇敢的品質。再如欣賞八年級上冊的《歌劇殿堂》這個單元時,我不急於向學生講授什麼是歌劇,而是讓學生觀看《白毛女》、《卡門序曲》和《江姐》三部歌劇選段,提出門題:同學們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觀點後,我再補充,最後得出歌劇的概念,於是學生對歌劇的認識和理解就會更深刻,還有在欣賞木管五重奏《春江花月夜》時,我首先讓學生聆聽古詩《春江花月夜》的配樂詩朗誦,在多媒體大屏幕上出現了中國的山水畫麵,使學生在欣賞音樂之前先感受到了一種如詩如畫的優美意景,之後聆聽樂曲,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能感到輕鬆愉快,並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之中,於是便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音樂,從而實現音樂教學的情境審美化,然後又趁熱打鐵,播放《高山流水》、《故宮的記憶·神思者》、《琵琶語》等古典樂曲。學生的欣賞興趣果然提高很多。如果欣課上,教師一味地讓學生聽完,然後教師講解,那是遠遠不夠的,也談不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我通過多媒體教堂,讓學生邊欣賞視頻,邊傾聽音樂,教堂效果大大的不同。當然了,在欣賞課中,我還穿插一些學生愛聽的流行音樂。如周傑倫的《聽媽媽的話》、《稻香》等歌曲或另外的日文、韓文、英文等歌曲,讓他們放鬆,從中得到精神愉悅。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創造和開辟適合於教學內容的參與途徑,設計有利於學生全身心地、積極、主動的參與過程一,同時又能把教學目標巧妙地融入其中,采用必要的手段啟發和幫助學生,為學生的實踐參與提供更多的機會,使學生產生實踐參與的衝動,並能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課堂。
通過多次的引導與音樂欣賞的實踐,我發現學生對欣賞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總之,要上好音樂欣賞課,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質量,一定要走出傳統音樂欣賞教學的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中去,使學生真正成為審美活動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