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學生心理與教育策略
理論研究
作者:秦擁軍
家,是溫馨的港灣,是快樂的源泉,由於父母離婚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創傷,打破了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帶來行為上的偏差。隨著青春期發育,他們在心理上和情緒上都難以經受得起失去父母或父母離婚所帶來的痛苦和失望。據調查,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學校中的“問題學生”。
社會的變遷使得傳統的婚姻家庭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離婚率大幅度上升,單親家庭大批出現。單親學生的比例逐年攀升。幫助單親家庭的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已成為社會關注的課題。
一、單親家庭子女心理特點的成因
研究表明,在兒童時期(3~7歲),母愛對子女的發育有至關重大的作用,。在少年時期(12~17歲),由於子女的社會性有所發展,與父親的關係也顯得十分重要,在此時間,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軌行為的比率都較大。心理學認為,人格異常的形成與惡劣環境有關,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發展的溫床。事實上,單親家庭裏的青少年在自己個性發展中,常常感到空虛、寂寞、惶恐不安和焦慮,感情衝動好鬥,常常產生不正當的行為。
二、單親學生普遍存在的主要心理特征
(一)自卑。
麵對家庭的破裂,無法適應無父或無母的環境。特別是看到同學們與父母親親熱熱、幸福美滿地玩耍、嬉戲的時候,孩子最容易滋生自卑的心理,變得膽怯,缺乏自信,缺乏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二)逆反。
由於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為別的孩子奚落和欺負的對象。他們渴望尊嚴,渴望被人欣賞,於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現出與眾不同,有時甚至喜歡“鑽牛角,對著幹”,以顯示自身的存在價值。
(三)敵視。
單親家庭子女在他們父母親離婚的過程中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攻擊,學習到的是討價還價、相互敵視,因此,對人與人之間往往產生報複和攻擊行為,表現為仇視他人,厭惡他人。
(四)焦慮。
他們的父母由於家庭破裂而引起情緒失調,極易把這種情緒帶給孩子,孩子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應付家庭破碎後的家庭關係,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感到焦慮,缺乏安全感,在對人關係上具有退縮、焦慮的特點。
(五)嫉妒。
單親家庭的孩子,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一般來說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由於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們的心理就容易從最初的羨慕演變成妒忌、僧恨。
三、對單親家庭學生教育對策
(一)正確評價學生,維護學生的自尊心。
在一定場合下,教師一句話,一個眼神,有時甚至改變某個學生的生活。因此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一定要客觀,準確、尤其是單親家庭子女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大都較強烈,教師在評價他們時特別應施以愛心,盡量發現其閃光點,增強他們自尊心和上進心。
(二)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學習和生活中,成功的體驗有助於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求知欲和自信心,屢次失敗則會使學生產生焦慮、興趣低落、消極逃避等心理狀態。對單親家庭學生,要給予特別關心。
(三)幫助他們改善家庭關係,讓他們感到家庭的溫暖。
良好的家庭關係對他們有著促進作用。因此在對他們的教育中,應首先與家長取得聯係,形成教育合力,按每個家庭的特殊結構和家長的不同層次達成不同的其識,以幫助學生改善家庭關係。
(四)單親家庭的學生並不是“問題學生”。
單親家庭的孩子可能會成為“問題學生”,但我們絕不能把他們看成“問題學生”,堅持正麵教育,堅持多鼓勵、多表揚,堅持對症下藥、潛移默化、循循善誘。
(五)班集體是單親學生成長的歸宿。
對於單親家庭的孩子,老師的作用,要創造溫馨、和諧、積極向上的班集體,讓他們在集體的溫暖中,培養和塑造自強、自信、自立、自主的健康人格。
(六)了解他們的苦楚,適時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由於父母的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親情,需要家庭的溫暖,需要成功的喜悅,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同情,我們要適時地抓住他們的需要點,然後去理解他們,引導他們。以便對症下藥,促進轉化。
總而言之,單親家庭的學生,就像在蒼茫大海上行駛的一葉孤舟,如果領航員能正確引領,他們同樣會避開驚濤駭浪,渡過暗礁岩石,安全抵達明靜的海灣。讓我們都做單親家庭學生心靈上的領航員,使他們順利走向生活彼岸,成為生活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