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人貴有自知之明(1 / 1)

寶貝放錯了地方,便是廢物。

中國有句古訓:“人貴有自知之明。”在古希臘智慧神廟的大門上,也寫著這樣一句箴言:“人啊,請認識你自己。”這些都在告訴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自己。低調者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們能夠對自己有一個了解,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有一頭笨重的公牛和一隻敏捷的鹿一塊在草原上吃草。公牛對鹿說:“鹿兄弟,如果獅子來攻擊我們,讓我們團結起來吧,我們要勇敢地擊退它。”“不要對我抱這樣的幻想!”鹿回答說,“既然有把握能夠逃脫,我為什麼要和獅子進行一場力量懸殊的搏鬥呢?”

我們會欽佩公牛的勇敢,但是,我們更應該欣賞小鹿的睿智。因為小鹿有自知之明,它明白自己擅長的是奔跑而不是搏鬥,這並不是懦弱的表現,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動物尚且如此,做人更應該如此。

但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好多高調者:有的人談論起來頭頭是道的,可是做起事情來,卻常常束手無策,力不從心;有的人心懷鴻鵠之誌,可真的給了他們施展的空間,他們卻又表現得不如人意,令人失望;有的人妄自尊大,目中無人;有的人故步自封,不思進取;有的人利令智昏,忘乎所以……他們都是自欺欺人,沒有一點的自知之明,其實,一個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是了不起的人。

劉邦在中國曆史上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因曾經做過乞丐,所以有“布衣天子”之稱。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個地方都起兵造反,正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而在這些群雄當中,劉邦並沒有明顯的優勢。尤其和項羽相比:項羽是楚國的貴族,劉邦隻是一個布衣;論武功項羽力拔山河氣蓋世,劉邦勢單力薄;項羽又承叔叔的基業,擁有各方麵將士的支持——這些都是劉邦無法相比的。可是結局實在出人意料,項羽這個天下無敵的西楚霸王竟然敗了。仔細想想,其實劉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身上確實有許多的過人之處,最可貴的是劉邦有自知之明。

劉邦奪得天下後,一次宴請部下的聚會上,酒至酣處他問道:“你們都說實話,我為什麼能打敗項羽呢?”王陵站起來,說:“項羽慢而侮人,陛下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笑答道:“你這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啊。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供應軍需,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是人傑呀,我能用他們,這就是我所以能勝利的原因。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這就是他為什麼失敗的關鍵。”

知道自己哪裏不如人家,這就是劉邦難得的自知之明;項羽因為沒有自知之明,而隻落得自刎烏江了,至死還在說是“天亡我也”。

富蘭克林曾經說:“寶貝放錯了地方,便是廢物。”這就形象地表述了一個石頭和金子換位置的故事:

躺在河水裏的墊腳石,極不情願人們踩著它過河。總覺得自己的位置卑微,很不光彩。它羨慕金子身藏密室,得人器重。

一天石頭實在憋不住了,向金子提出變換位置,讓金子替它躺在河水裏做墊腳石,而自己則到金子存身的保險櫃。結果,過河的人們誰也不願把金子踩在腳下,而是爭著把它撿了起來。而保險櫃的主人,打開保險櫃看到石頭後,憤憤地斥責:“你是什麼東西膽敢以石充金!”氣憤不過,便把石頭扔了出去。

石頭永遠是石頭,金子永遠是金子。隻要是金子,放在哪裏都會發光的。做人就應該有自知之明,懂得經營自己的長處,這可以使他們的“人生之旅”更加地富有價值。

《老子》中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說的是:能夠正確地認識別人可以算得上有智慧的人,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可以算得上聰明能幹了。有自知之明是給自己提供和創造成功機會的基礎,是人們發展和提高的前提。有人去問愛因斯坦:“您在物理學方麵的成就可謂是空前絕後了,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呢?”愛因斯坦並沒有立即回答他這個問題。而是找來筆和紙,在紙上畫上一個大圓和一個小圓,然後對那位年輕人說:“在目前情況下,在物理學這個領域裏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這個小圓,我所知的是這個大圓,然而整個物理學知識就像這張白紙一樣無邊無際。”處在什麼位置上,就得在什麼位置上尋找意義;不了解自己,就無法為人處世,就不知天高地厚,更不能從實際出發,有所進步。所以,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有自知之明,擺正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