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虛心地接受批評,尤其是成長中的年輕人。
每一個人在生活當中,都經常會遇到批評與對待批評的問題。有的人害怕批評或者不願意接受批評;有的人對待別人的批評,滿不在乎;有的人對待別人的批評,心懷不滿;有的人對待別人的批評,恣意報複;有的人對待別人的批評,強詞奪理……這些都是無知和沒有修養的表現。隻有那些真正領悟低調真諦的人,才會積極地聽取批評,接受批評,最終改正錯誤,完善自我。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李世民開啟了“貞觀之治”的繁榮景象,這與他十分善於聽取下臣的批評意見是分不開的。
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順利地登上了王位,史稱“唐太宗”。李世民提拔敢於直言的魏徵當了諫議大夫。魏徵這個人有膽有謀,但是,常常不顧皇帝的情麵而極力勸諫,讓李世民經常感到十分難堪。
一次,有個大臣送給太宗一隻鷂鷹,太宗非常喜歡。一天,太宗在朝上正逗鷂鷹玩的時候,忽然見魏徵老遠地走來了,就趕緊將鷂鷹一把從胳臂上揪下來藏掖在懷裏,想等魏徵走了再放出來玩,可是魏徵稟奏的公事特別多,說了很長時間還沒說完。太宗心裏又急又氣,可又不便直說,結果那隻鷂鷹竟然憋死在他懷裏了。
唐太宗退朝回來,怒氣衝天地對長孫皇後說:“總有一天朕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後詢問原因,太宗仍然氣衝衝地說:“魏徵總是當眾侮辱朕,跟朕對著幹。”
聽清了事情的緣由,長孫皇後悄悄地退了下去。不一會兒,隻見長孫皇後穿著朝服,恭恭敬敬地向太宗參拜。太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吃驚地問:“皇後這是幹什麼?”
長孫皇後嚴肅地說:“我聽說一句古話叫‘主明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不正是由於陛下您英明的緣故嗎?我怎敢不祝賀皇上呢?”
仔細一想,唐太宗也就不生氣了。不久後,魏徵上了一道名叫《諫太宗十思疏》的折子,希望唐太宗繼續勵精圖治。唐太宗讀後十分感動,他說:“希望你能繼續這樣的直言得失,朕一定也會虛懷若穀,恭敬地等待你的批評意見。”
大唐的國力就這樣逐漸強盛了。魏徵去世時,唐太宗萬分悲痛,哭著說自己失去了一麵鑒戒的鏡子。
可是很多人一聽到有人在批評自己時,連批評的內容還沒搞清楚,就本能地要替自己辯護。人總是喜歡聽好聽的話,我們是感情的動物,理智一碰到感情,就像冰逢烈火,霎時就可以融解得顆滴無存。
有些東西是需要學的,學著謙虛,學著不要急著為自己辯護,學著對自己說:“如果那個人知道我所有的缺點,他的批評就不會那麼溫和了。”傳播公司總裁查理士·路克曼為巴伯·霍伯製作節目一年要花費百餘萬元。他從不看讚美節目的信件,批評的信卻封封必看。他知道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東西,改善一些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