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讓人者得人讓(1 / 1)

一個懂得禮讓的人,勢必讓人尊敬,一個善於禮讓的人,才會獲得別人的擁護。

在這個資源匱乏、競爭激烈的年代,忍讓常常被人們忽視,其實,禮讓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更是睿智的展現。

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讓人處,自己的修養也體現出來了,同時還獲得了對方的尊重,何樂而不為?可是我們的社會中,常見一些人,因爭一塊磚兩塊瓦三塊煤,鬧得麵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結果一方滿臉是血,另一方滿地找牙,兩敗俱傷!何苦呢?

為人處世之道,凡遇事時都要讓人幾步,才算是高明之道,因為讓一步就等於是為以後的進一步留下了餘地;應以寬厚的態度待人,因為給人家方便,同時也就是為日後自己之方便打下了基礎。所以古人說:“讓之有餘,爭之不足。”

古代人不乏修養深厚、忍讓忠厚的人,漢朝的陳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陳囂在小的時候,就很懂得忍讓,一次,他在城外水邊捕魚,有人要偷他的魚,被他發現了,偷魚人急忙躲進草叢。陳囂追上他,把自己的魚送給他,那人非常慚愧,不肯接受,從此以後再也不偷魚了。

陳囂與紀伯是鄰居,有一天晚上,紀伯偷偷把兩家之間的籬笆拔起來,向陳囂家的那一邊挪了一些,增加自己的土地麵積。陳囂發現,等紀伯走了,偷偷把籬笆拔起,向自己地裏又移了一丈,使紀伯家的地更大了。紀伯知道後很慚愧,除了把侵占的地全部歸還給了陳囂家,又將籬笆向自己這邊挪了一丈二尺。

《菜根譚》中說:“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嚐。此是涉世一級安樂法。”這話告誡人們在道路狹窄之處,應該停下來讓別人先行一步,有好吃的東西不要自己獨享,要拿出一部分與別人分享。如此,你的人生就會快樂安詳。

一次,有人告訴林肯總統,國防部長斯坦頓曾在背後罵他是該死的傻瓜,明顯這是傳話人從中挑撥離間,想討好總統而搬弄是非,故意製造事端。

豈料林肯總統非但沒有表現出對國防部長的一絲懷疑和怪罪,相反,他心平氣和地說道:“如果斯坦頓對我的評價是一個該死的傻瓜,那麼很可能我就像他所說的那樣。我深知他的為人,辦起事來也十分認真,而且所說之話十有八九都是正確的。”

一傳十,十傳百,林肯的話很快就傳到了斯坦頓的耳朵裏,他深受感動,覺得非常慚愧,主動向林肯表示了他崇高的敬意和歉意。

回想林肯聽到傳言時,雖然意識到國防部長對自己有意見,但是如果自己當場否定他,事情必定隻會越來越糟。而如果他在眾人麵前能表明自己對斯坦頓的信任和肯定,有意識地借“義務傳聲筒”將話傳回去,反而可以促進對方調整自己的言行。

有了自己的忍讓,才有了別人的尊重;有了自己的忍讓,才有了別人的愛戴;有了自己的忍耐,才有了別人的擁護,因此,要想獲得好的人緣,就要學會忍耐。

堯讓位給舜,舜也讓給禹,開啟了禮讓的先河;孔融讓梨,有了傳誦千古的佳話。禮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應該被我們這一輩人繼續發揚光大。如何謙讓,要從內外兩方麵來培育“禮”“義”。從內心講,注意克製自己的情欲,發展愛人如己和自甘退讓的胸懷情感;從外在講,行為活動、儀容姿態注意節製、退讓、謙遜、“彬彬有禮”。

在以競爭為動力的現代社會中,學會禮讓對我們依然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