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學教育模式及教育質量實踐改革探究
理論研究
作者:李勝
在中學教育中,要弄清現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質量,進行及時分析探索和實踐改革,讓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滲透在教學的點點滴滴之中,實現教育體係的完善化。
中學階段是學習的黃金時期,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因此,中學教育對於學生的人生及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學教育是育人,不僅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道德觀念、綜合素質和思想理念的傳授。我國目前的中學教育重視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旨在發展學生的興趣,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然而,中學教育中仍存在不少問題有待解決。因此,中學教育實踐改革勢在必行。
1 中學教育模式和教育質量的現狀分析
教育一直以來都是熱門話題。良好的教育教學能為社會提供優質的人才。隨著科技和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教育事業也在不斷地改進向前。中學一直開展豐富的活動和專業的課程,盡管如此,現有的中學教育模式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學生的發展。目前的教育質量並不能提供社會創造型人才。因此,必須及時認清現狀,進行實踐與改革,去除原本的糟粕,吸收其中的精華,提升教育質量,摸索出最完善的教育模式。
現有的中學教育模式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
一是教育模式過於死板,學生缺少主見和獨立思考能力,個人興趣發展被束縛和限製;
二是學校較為重視知識的灌輸和成績的提升,導致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缺失;
三是在教育過程中過於片麵地教授知識,對學生道德修養、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夠。
2 中學教育模式及教育質量的實踐改革
2.1 重視自主創新教育模式的發展
陶行知說:“人人是創造之才,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的確,人人都能創新,隻要具備一定的自主創新素養,那麼便能水到渠成地發揮出來。世界每天都在向前大步前進,落後就要挨打是亙古不變的定理。唯有創新才能進步,站在金字塔的頂端。自主創新是一種能力,需要日積月累的知識沉澱和正確的培養。真正落實自主創新的教育模式就要切實做到不限製學生的想象自由和發揮自由,並且鼓勵他們多思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
因而,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要進行改變,讓學生能成為課堂的主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例如,對於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和討論,從不同角度分析;對於社會熱點的看法,可以結合道德和法律,從不同方麵綜合剖析;對於一道數學問題,可以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而不是局限於教師所用的或是標準答案。另外,學校也可以為此多做出些努力。比如說,積極完善科技實驗室的設備器材等,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平台,促進他們自主實驗,並且從中獲得樂趣與收獲。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開展研究性課程,讓學生自己組成小組,確定課題然後進行研究。對於學生的研究成果,無論是好是壞,都要給予支持與肯定,並且鼓勵他們繼續創新,堅持不懈。隻有重視自主創新的教育模式得到發展,才能切實提升教育質量,培養具備創新性的人才。因為自主創新已經成為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關係到國家的命運與前途。
2.2 建立重視個人興趣發展的教育模式
現有的中學教育模式中,依然過分重視文化課的成績與考核,而忽略了學生個人興趣的發展與培養。學生大多受主流思想的束縛,而缺少主見和獨立思考能力,因此自身的發展與潛力反而受到了製約。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並不需要“大一統思想”的高材生,而是歡迎個性張揚有主見的人才。因此,學校要重視個人興趣發展的教育模式,不能讓教育束縛住學生的天賦和思想。學校在開展豐富多樣化課程的同時,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發揮個性,獨立思考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科目。在校園生活中,多舉辦一些課外活動,如美術展覽、運動會、音樂會等,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讓有興趣有才能的學生一展所長,發展他們的個人興趣,並且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