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利用多種媒體資源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2 / 2)

小學生課外閱讀與課堂閱讀教學是相輔相承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實踐。可以布置課外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使自主探究、主動學習成為學生的樂趣和習慣,從而使學生的知識積累豐富。

例如,在學完《形形色色的植物》這篇課文後,學生會對紛繁複雜、奇趣無比的植物世界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時就可以舉辦一次“植物知識”競賽,為了在競賽中取得好成績,學生一定會相當用功,他們會通過各種途徑(如去學校圖書館、請家長幫忙、逛圖書店、上網等)進行了解,而在這個查閱了解的過程中,學生的收益會很大,不僅增加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還提高了學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再如,在學完《大禹治水》一課後,使學生對民間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課後引導他們借閱這類書籍,如《中國傳統民間故事》《365夜民間故事》等。筆者還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的“小小故事會”,鼓勵學生把自己積累的故事講出來,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又為他們提供了展示的機會,使其自信心大增。

2.2 豐富多彩的讀書實踐活動,大大增強學生的閱讀熱情,充分展示學生的讀書成果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麵,增加閱讀量,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小學生畢竟年齡小,情趣不穩定,為使學生對課外閱讀保持濃厚的興趣、持久的熱情,讓他們有機會展示交流課外閱讀的成果。通過開展“讀書節”主題活動,號召學生多讀書,並且將學生的讀書心得、讀後感等做成讀書小報,這樣使讀書活動既有過程又有成果。而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時,能深切地感受到讀書所帶給他的成功與自豪,從而激勵自己更加熱愛讀書。

在教學中,筆者還重視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向學生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通過圖文並茂、生動的解說,大大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主動閱讀。教師要想讓課外閱讀一直保持“新鮮”,就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了解學生的閱讀需要,提供適合的讀物,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外閱讀的作用。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就是通過閱讀文字和圖片、視頻等信息,來感知社會,了解曆史和現實生活中的人或事,鍛煉自己的語言和思維能力,它是學生、教師、作者之間的對話過程。小學生正處在語言積累階段,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教學活動,教師必須激發學生參與閱讀的興趣,使他們的認知和感悟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提高,綜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3 傾聽也是一種閱讀,在傾聽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注重讓學生學會傾聽,在傾聽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可以把智能語音教具係統引進語文閱讀教學,上課時利用點讀筆點觸事先設置好的隱形碼,播放高音質的聲音,為學生提供不同角色的泛讀,為學生的傾聽提供很好的語言環境,在傾聽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有效激發學生聽的積極性,規範學生的語音行為,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為學生形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和規範用語的行為奠定基礎,有效培養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使學生養成邊讀邊思的習慣。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要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尤其是培養他們對課外閱讀的興趣。現在是信息時代,正確利用多種媒體資源,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隻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閱讀成為習慣,語文素養得到提升,較好地完成新課標理念下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小玲.培養閱讀能力,提高語文素養[J].新課程學習,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