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體 課堂更精彩
技術在線
作者:王秀英
1 巧用多媒體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第一任老師。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消極地應付,心存厭惡地支撐,還是興趣盎然地吸收,積極主動地求知,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用鼓勵或者讚許的目光覆蓋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倍感教師的關心、理解和幫助,以便學生能很快產生情感遷移,覺得學習數學原來是如此有趣,從而“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
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麵積”這一節課時,在學生推導出長方形的麵積後,根據長方形的麵積公式推導出正方形的麵積公式,筆者采用動感多媒體畫麵來引導學生走進和諧的環境中學習。屏幕中出現一個長方形,筆者把長方形的長慢慢變短,小學生立刻興奮起來,學習興趣大增;當長方形的長與寬相等時,筆者問變成了什麼形狀?根據長方形的麵積怎樣求正方形的麵積呢?這樣學生很輕鬆地發現了長和寬相等時麵積就是邊長×邊長。這個動畫的演示不僅推導出了正方形的麵積,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又如,在教學“秒的認識”時,可以利用火箭發射的場景製作成多媒體課件,當多媒體播放火箭發射現場倒計時,學生會跟著數:“10、9、8、7、6、5、3、2、1,點火!”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習新知識提供了強大動力。教師在學生學習興趣正濃的時候直接引入新課:“我們剛剛數的數字就是以秒來計算的,比分更小的單位是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秒’的認識。”這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2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能動會變、形象直觀、表現力和感染力強的特點。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這種直觀是一種發展觀察力和發展思維的力量,它給認識帶來一定的情緒色彩。”這種情境在學生的頭腦裏留下的不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感情和內心的感受,這一切必將促使學生積極進行思維活動。如在教學求小數的近似數練習時,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一個買水果的場景:電子稱顯示屏上顯示的金額是8.853元,如果你是收銀員,應收多少錢?你是按什麼標準收的?學生很快就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由此可見,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情境產生的作用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
3 巧用多媒體幫助學生於辨別中求真知
多媒體具有圖片、動畫、文字、色彩、聲音等視聽相結合的優點,可把實驗操作形象、直觀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進行觀察、思考和推理,從而培養學生多思、善思、巧思的優良品質和學習習慣。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巧用多媒體展示:1)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用圓錐體取三次細沙土倒入圓柱體中,結果不是圓柱體裝不滿就是沙土裝不完;2)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體,再用圓錐體取三次細沙土倒入圓柱中,結果也是裝不滿或裝不完;3)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還用圓錐體取三次細沙土倒入圓柱體中,結果是正好裝滿。此時設疑:你有什麼想法?然後幫助和引導學生於分析、交流和歸納中求得真知:“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1/3,即V錐=1/3·V柱,或V錐=1/3·sh。”重、難點被突破了。
4 巧用多媒體開闊學生視野
數學學習其實是獲取信息、積累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多媒體課件的整合性較為靈活,可根據內容的需要,拓展內容知識,通過網絡下載有利於課堂教學的信息資料展示給學生,拓寬知識麵,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更多的信息。在教學解方程時,筆者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來幫助學生理解:在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兩邊仍然相等;在等式兩邊同時乘以或同時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等式兩邊仍然相等。這樣學生不但可以根據天平平衡的原理來求方程的解,而且了解了天平的有關知識。如100+x=250,利用天平平衡原理,左右兩邊同時減去100,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即:等式兩邊仍然相等,就能得出x=150。
又如在教學認識“年、月、日”時,筆者利用多媒體出示有關年月日的重大節日圖片以及播放一些有關年月日的曆史片段、視頻。如播放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影像片段,這樣學生不僅知道了年月日的重要性,而且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增加了對曆史的了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課堂效率。
總之,在這樣的寓學於樂的多媒體課件的啟迪下,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還使教學氛圍、方式和方法為之改觀,而且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積極性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天天向上”。所以,利用多媒教學,應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學生的一種啟迪。貴在“巧”用於開課時、重點處、難點中,讓課堂教學更具魅力——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