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學習圓柱體積計算的時候,要先複習圓麵積的轉化方法。在以前,教師隻能或者讓學生在頭腦中簡單地回憶轉化的過程,或者出示幾張圖片來喚醒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在信息技術的幫助,教師可以讓學生的原有知識在自己的頭腦中變得更加的鮮明,這樣學生可以更有效地將新知識建構到原有知識的結構中。這樣的學習不再是學生被動地學,而是一種主動地建構。教師利用多媒體先演示在圓柱體底麵上分離出圓的過程,再演示圓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借助於多媒體,教師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方麵通過動態的演示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感悟了平麵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聯係,很好地體會了“麵在體上,麵由體生”的思想;另一方麵,教師把圓柱底麵的圓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演示,學生很容聯想到圓柱可以沿著底麵切開等分成若幹個扇形柱,這樣學生得以順利地將平麵圖形的轉化方法遷移到立體圖形的轉化上來。有了信息技術的幫助,教師一舉兩得,教學效率得到了提高。而且從平麵到立體所運用的轉化思想,借助於信息技術的輔助讓學生對這種思想的感悟更深刻,今後學生就會自覺地在更廣闊的範圍中去運用數學思想去解決數學中的一些問題。
3 信息技術使動手操作變得更簡單
小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使得教師在教學中經常要設置一些動手操作的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但往往有的時候學生隻關注動手而忽略了背後所蘊含的數學內容。如讓學生給平麵圖形塗方格感受麵積的時候,一些學生隻關注塗得好看不好看,全部的心思隻在用水彩筆塗色上麵,結果一堂數學課上成了美術課。有了信息技術的協助則可以使學生的動手操作更好地為數學學習服務。
如讓學生理解封閉圖形的含義,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製作一個羊圈裏養羊的動畫,有些羊圈是封閉的,有些羊圈是不封閉的。通過鼠標點擊,小學生可以很有興趣地發現,封閉羊圈裏的羊一隻也逃不出去,而不封閉羊圈裏的羊全部跑掉了。一個簡單的動畫使得學生饒有興趣地認識到了什麼是封閉圖形,而不是教師簡單地告訴。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出示一些封閉和不封閉的圖形讓學生塗色。以往需要學生自己動手用水彩筆去塗色,費時費力,現在隻需要通過電腦的填充工具,一個點擊就可以快速地完成任務。當學生點擊封閉圖形的時候就會看到所選顏色慢慢鋪滿整個圖形,而點擊非封閉圖形的時候,就會看見顏色動態地先鋪開,然後從圖形的缺口部分流了出去。借助於電腦的操作和演示,學生很清楚地感悟了封閉圖形的邊形成了一個周界,而周界內的麵的大小是確定的,是可以度量的,所以封閉的圖形有麵積;而不封閉圖形的麵的大小無法確定,所有說不封閉圖形是沒有麵積的。往往強調麵積和周長的區別,但通過信息技術更讓學生理解了麵積和周長的聯係。
另外,在教學麵積概念的時候,教師常常需要學生理解麵積的測量概念。麵積的測量實際是通過各個不同二維單位量的覆蓋或拚湊而成。比如在教學中常常會給學生一張長方形的紙,然後讓學生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圖形作為單位量去覆蓋,再點數長方形分別含有多少個這樣的單位量,接著慢慢過渡到選擇統一的麵積單位(邊長為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去測量麵積。通過這樣一個操作活動,意圖讓學生建立一個概念:麵積和長度一樣都是可以測量的,因此麵積是一個量。讓學生用實物去覆蓋的話,學生操作起來比較麻煩,容易擺到一半就亂掉了。另外,前期的準備工作是巨大的,要事先用紙片剪好很多的圖形。有了多媒體的幫助,學生在電腦上操作就容易很多:一方麵可以任意選擇合適的圖形,而且數量上可以隨意複製;另一方麵在覆蓋的時候通過技術的處理,學生每鋪放一個圖形,圖形就會固定在相應的合適的位置,這樣大大提升了學生覆蓋圖形的速度,不至於動不動就弄亂。有了信息技術的幫助,學生的動手操作變得更有效率,讓智慧真的從兒童的指尖開始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