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信息技術使課堂的空間和時間得到延伸

在圓柱體積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演示圓柱的等分過程。但要思考的是:16等分的實物學具再加上兩個更多等分的動畫,真的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漸漸感悟到什麼是“無限地逼近”,從而為將來學習“收斂”這個數學概念積累一些感性的認識嗎?對此筆者存懷疑態度,認為應該更合理地運用多媒體來幫助學生通過有限想象無限。

受蘇州高新區國家級課題研究網站“一點就通教學網”的啟發,讓教研團隊想到雖然提倡立足課堂向40分鍾要效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快速而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難點和重點,但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更需要拓展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於是尋找三維動畫資源並製作了圓柱體轉化過程的三維網頁掛在校園網上,利用Cortona插件的支持,學生能很方便地瀏覽操作。

要讓學生真正感悟極限思想僅僅靠課堂上簡單地看一看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一些空間想象能力較弱的學生更是困難重重,學生更需要動手做一做。通過相關鏈接,學生可以完整地瀏覽圓柱從4等分開始然後8等分、12等分、16等分、32等分最後一直到64等分的變化。與課堂上被動觀看不一樣的是,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學生自己手裏,學生可以按住鼠標的左鍵拖曳任意旋轉角度,可以全屏觀看,可以根據需要任意點擊按鍵前進或後退並反複操作加深理解。學生在一個動態的過程中體會了從“分的份數越來越多”到“這樣一直分下去”的過程就是“無限”的過程,從一開始不像到後來越來越接近的過程中感悟了什麼是收斂。通過三維技術,學生更容易看到圓柱分割拚合的變化趨勢,在自主探究中經曆了從無限到極限的過程。

當然隨著信息技術使用越來越廣泛,教師也要避免一種傾向:過分重視信息技術手段而忽視其他的一些教學手段。還是以圓柱體積教學為例,當學生在研究拚成的長方體與原來的圓柱有什麼聯係的時候,僅僅利用多媒體演示可以嗎?荀子在《儒效篇》講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這時應當讓學生用實物操作一下,將轉化後的長方體實物和轉化前的圓柱實物進行觀察比較。雖然學生通過動畫演示也能明白和理解整個推導過程,但是讓學生做一做並相互說一說更能加深理解,也能讓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有思維緩衝的機會。所以很多時候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其他教學手段有效組合,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思考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時,想起一句很經典的廣告詞:“科技以人為本。”那麼,教師也應當把“信息技術以生為本”作為一種理念,來讓信息技術更好地融入到教學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