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數學課堂的實效性(2 / 2)

現代信息技術把學生喜歡的畫麵與數學知識結合,引入時代活水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玩,使教材“活”起來,大大提高了課堂的實效性。

2.2 利用信息技術與教學形式的整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傳統的教學形式是在課堂上統一聽教師講授書本上的知識,受教學時間的限製。而進入信息技術時代,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又使教師改變了原有的教學方式,給課堂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教師打破了時空和教材的局限,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這樣不僅拓展了知識麵,又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而且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年月日”時間單位時,筆者首先讓學生回家查閱資料,向老師提供足夠的信息。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把這些豐富的信息資料展示出來。如通過動畫故事了解年的傳說,農曆、公曆的產生,平年閏年的來曆,用動畫展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資料和圖片……

這種教學形式,直觀形象,使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使單一的講解變得有聲有色。不僅輕鬆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曆史悠久,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接受了一次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水平,極大地提高了數學課堂的實效性。

2.3 利用信息技術與教學方法的整合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隨著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信息技術與教學方法的整合顯得尤為重要。必須改變以往的學生按照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思路來學習,被動地接收知識的狀況,解開束縛,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比如,在教學“常用的計量單位”整理與複習一課時,完全利用網絡資源,要求學生預先查找資料,整理數據,上課時在多媒體教室小組合作。主要內容是:分別整理常用的計量單位,看看哪個小組表現出色,整理得又完整又清楚,傳統教學中,學生各自在練習本上整理數據,速度很慢,教師又很難了解到學生整理數據的全過程,教學效率很低。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大信息量的傳載功能解決了這些問題,教師能及時了解各小組學生整理的情況,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過程中很快理解了本節課的知識,掌握了學習技能和思考方法,真正獲得了數學活動體驗。

3 結語

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使筆者深深體會到: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達到提高數學課堂實效性的目的,首先必須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具備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設計教學的能力;還要根據教學內容,采取恰當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並與信息技術整合。這樣,教學才有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蔡有進.小學信息技術有效教學初探[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2).

[2]呂曉琴.淺議小學信息技術中科學的教育方法[J].吉林教育,2010(31).

[3]劉希仁.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流程模式的探究[J].學周刊,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