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技術在線
作者:解世剛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於教學領域,如PPT、Flash等的製作。信息技術以其集聲音、圖像、動畫於一體的強大功能,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青睞,它既滿足了教師多樣化教學方式的需求,又在提升課堂質量、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等方麵有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不成熟,對於動態信息的捕捉比較敏感。因此,信息技術借助形、色、聲、情的神奇配合,將為語文課堂增添無限的樂趣,激發學生無限的潛能。以下就如何實現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巧妙運用展開探討,以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力量,轉變教師的教育思路,促進教育方式向新的方向發展。
1 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隻依靠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進行教學,單調的教學方式和純理論的教學模式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多媒體技術不僅能處理文本、數據之類的信息媒體,而且能處理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圖像等各種不同形式的信息媒體。這就為教師豐富教學內容提供了必要的載體和手段,以此在課堂中呈現出多樣化的元素,比如引人入勝的美景、惟妙惟肖的形象再現等。多媒體的運用使得學生耳目一新,從而牢牢地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比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教師就可以依靠信息技術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在教案的設計上體現趣味性,以此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PPT的製作上,插入精美的體現文章主旨的圖片,通過色彩以及線條的展現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小女孩無依無靠的心境和感受來自於她內心深處無比渴望溫暖的呐喊,以此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使得他們對作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另外,適宜地運用背景音樂,不僅可以渲染氛圍,讓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去,切身感知小女孩在聖誕夜的無助,還可以借助音樂的無形力量,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借助多媒體,充分地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的各項功能,滿足學生對於課堂趣味性的需求,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之中,教與學不能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教師掌握著課堂的話語權和決定權,學生隻能跟著教師的“步伐”走,這就束縛了學生的發展方向,大大抑製了學生的自主性。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能夠扭轉教師課堂上一個人唱“獨角戲”的尷尬局麵,為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找到橋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2.1 巧妙運用視頻
視頻以其直觀性和形象性等特點,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能夠博得學生的眼球,還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學生對於純粹的靜態的文字有著本能的抗拒性,無法深入地對文章的主旨進行探索,缺乏獨立思考,對文章的理解隻停留在故事情節的淺層。教師可以以觀看視頻為一個切入點,並在恰當的時機進行適宜的引導,讓學生在思考中不斷挖掘課本中的隱含信息,以此強化課堂的學習內容。
依舊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教師在教學之前,可以讓學生先觀看有關於《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動畫片。動畫片的畫麵感很強,以其豐富的色彩突出了視覺效果,惟妙惟肖的人物配音和內心獨白使學生能夠身如其境地感受到小女孩的內心掙紮。教師在觀看之後可以提出一些思考性比較強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在其充分了解故事內容之後,再結合自己的見解提出創新性的想法,從而為課堂的教學熱身。比如: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小女孩最後離開人世的悲劇?你認為小女孩的離去對她自己來說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呢?如果你當時也在那條街上,你會幫助小女孩嗎?這一些問題,主觀性很強,沒有特定的答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故事的理解以及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出合理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