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校園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構建
環境構建
作者:萬國軍
筆者在負責省級課題《數字化校園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踐研究過程中,運用網絡技術,通過數字校園環境構建一個“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實踐操作平台,從而總結出“共享學習資源——挖掘發現問題——自主獨立探究——網絡交流求助”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此模式充分發揮數字化校園平台的優勢,使數字校園成為學校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環境,成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人才的嶄新平台。
當前,校園網絡處於普及階段,為了使學校實現教育的信息化,促進校內外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共享,推進學校的教育教學現代化,雖然很多中小學校都建設了“數字校園”網絡,也加大了網絡在教育教學方麵的投入,但真正充分應用數字校園網進行有效教學的卻很少。教師如何利用數字化校園進行教學?學生如何在校園網平台上學習?這種教學模式沒有得到深入的探索,大多數還是停留在以多媒體或網絡課件上課為主要形式的一種教學方式上。如何發揮數字校園平台的教育教學功能?應培養一線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知識和信息素養,引導教師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到每個學科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充分應用數字化校園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構建基於數字校園的各種有效的教學模式,才能逐步發揮數字校園環境下教育教學的巨大作用。
1 構建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主動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它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為中心,學生通過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網絡、教師和學生)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和工具,通過主動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應如何去解決麵臨的問題,而是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如需要搜集哪些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信息資料以及現實中專家解決類似問題的過程),學生是學習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合作者。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已具備初步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他們的思維越來越具有獨立性。尤其是高中生樂於獨立提出問題,並試圖解決問題,自己尋找事物發展的因果關係。這就為建構以“學生自主學習模式”實施教學的可行性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盡管中學生的思維批判性、獨立性有了較大的發展,但還不成熟,容易產生固執、偏激的不良傾向。就高中生與成人相比,他們對事物的分析、判斷能力也沒有達到成熟階段。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克服獨立思考中可能產生的缺點和偏向,教師給予適時、有力的指導,這又為不可替代的教師的指導提供了理論依據。
2 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基本框架的構建
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特征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中心地位,教師的任務是要給學生的主動發揮創設條件和知識情境,並引導他們進入學習情境;同時為學生提供整合的學習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和進行問題探究;組織學習者之間進行交流學習活動;組織學生運用語言和文字進行表述。
作為教育教學平台,數字校園的特點是:1)具有豐富的學習資源,能快速靈活地整合與組織信息資源,大大增加課堂信息的容量;2)能提供智能交互的自主學習工具和環境,這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長久保持非常有利,真正實現個性化學習;3)能及時有效地進行在線信息反饋,同時能提供同步或異步的信息交流,構造協作學習的環境;4)能提供信息探索、加工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和獨立的創新精神。
根據以上特征,構建“基於數字校園的‘共享學習資源—挖掘發現問題—獨立自主探究—網絡交流求助’”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實際平台效果。
此模式在分析教材與學情、收集整理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資源共享、發掘問題、獨立探究、網絡求助等教學環節,為學生充分提供獲取、質疑、探究、表達的機會,將新舊知識進行重組構建,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此模式以問題的發現、探究及解決為主要線索,使學生在“主導”和“主體”雙邊互動的過程中,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創新素質和能力,充分發揮數字校園的平台優勢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